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漫谈古生物科普创作(下)

【理论】漫谈古生物科普创作(下)

《科普创作》 冯伟民 2018-03-28 18:48

古生物科普创作动力来源

 

古生物科普创作固然得益于古生物学科深厚的科学积淀,同时也源于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化石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所具有的多重角色、意义及美学价值。

 

化石的多重角色

 

化石作为连接古生物学家与远古生命的载体,含有极为丰富的科学信息,扮演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角色。

化石是书写地球历史的“文字”。就像人类社会编年史,历代皇朝的更替形成了一个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每个朝代都是书页,书里都有文字记述了该皇朝的人文景观、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等历史事件。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则是以岩层为 “书页”,化石当“文字”,书写地球这本厚重的大书。

化石像一个“时光指示器”,清楚地揭示了生命进化的规律,即生命从无到有、生物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门类由少到多、与现生生物的差异由大到小、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具体而言, 植物界经历了细菌——藻类——裸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动物界经历了无脊椎—脊椎动物的演化,脊椎动物经历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的演化。

化石又是地球历史舞台上的“模特”。地球就像一个无比巨大的舞台,每个地质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特征的生物类型,演绎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剧目。这些登台亮相的生物就像当今T型台上的“模特”,展示了自古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生物造型。

化石还是地球环境的“监视器”,如果在地层中找到造礁珊瑚的化石,就可以推断这个地层曾经是温暖的浅海;如果在地层中发现猛犸象化石,那么就可以知道这一地层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化石作为地球气候的“温度计”,可以复原地球古环境。化石还能起到远古时代地球板块“拼图大师”的作用,指示那些如今隔海相望的化石,或许曾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邻居。化石甚至是地球旋转变化的“天文台”,因为对骨骼 化石生长周期的研究(如双壳类、珊瑚、叠层石等),能得知远古时代的一年究竟有多少天;对于渴望能源的人类来说,化石还是实实在在的“藏宝图”,而对于收藏家而言,化石则是地地道道的科学和艺术兼具的鉴赏品。

化石多重美感

化石的美感首先来自化石的造型之美。三叶虫、菊石等形态优雅的古生物化石种类常常是化石收藏爱好者的宠儿。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通过精心修复和打磨抛光,可以制作成深受人们欢迎的化石工艺品。有些特殊种类还会显示别样的光彩,比如加拿大出产的拥有多彩颜色的斑彩螺(菊石的一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首屈一指的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比较解剖学的重要概念,让许多支离破碎的化石残片,得以重新拼接和复原。欧文首创恐龙名字,同时针对恐龙的不同骨骼化石,研究和复原出完整的恐龙造型,让公众领略了远古时代曾经出现过的庞然大物,感受地球自然的伟力和神奇。

化石的美感也体现在化石的亘古之美。那些在地球地质时期出现的生物,在穿越了数以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光阴后,匪夷所思地赋存在岩石中成为化石,让今日的人们得以观赏和鉴别。这种定格在地球历史某个时刻的化石形态体现的正 是亘古、苍凉和朦胧之美,它使科学家倾其一生去钻研,去穿越久远的历史,抹去化石朦胧的面纱,还原远古生物的真面目。

化石的美感还在于化石的演化之美。当我们手持那些覆盖着历史尘埃的化石,左右端详之时,仿佛触摸到了生物演化的脉搏,行进在历史穿越的时光隧道之中,产生无限的遐想。从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直至人类,化石的伟大就在于铺就了生物演化的恢宏之路,引领科学家进入掌握生物进化真谛的自由王国。

化石多重意义

化石的科学意义乃是化石研究的重大价值所在。化石作为远古时代地球留下的自然遗产,为解密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化石可以用来确定地球相对地质年代和划分地层,对寻找地下资源及选择建筑地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化石可以再造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化石可以解释地球演变过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化石还能记载天文轨迹,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化石可以解密沉积矿产的成因,中国所有大中型煤田、油田、油气田甚至沉积铁矿等的勘探与开发,均离不开古生物学的研究和指导;化石可以提供生物灭绝依据,为人类控制生态平衡和保护地球家园提供大尺度的历史和科学方面的借鉴。

化石的社会意义显示了化石研究的教育作用,因为化石研究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一般规律。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类思想的枷锁,第一次明确宣告地球生命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它是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来,就像一棵大树,逐渐枝繁叶茂,形成当今地球生物的多样性。进化论是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成果之一,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化石研究扩展了人类自然知识库,在启蒙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和自然、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化石的经济意义在于化石本身就是一种工业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都是化石燃料,由远古生物遗骸大量埋葬后,经过地下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因此,化石燃料直接推动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旅游意义是伴随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而产生的。随着古生物化石点的不断发现,许多重要的化石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重点化石保护区,如云南“澄江动物群”于2012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提升了化石产地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而且,著名的化石点一般分布在山川秀丽的旅游区,为景区注入了更加丰富的科学元素,成为国内外游客越发向往的旅游胜地。

因此,化石的多重角色、多重美感和多重意义奠定了古生物科普创作的厚重基础,成为激发古生物学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古生物科普创作的美好前景

古生物成果不断涌现

 

化石世界精彩纷呈,得益于古生物新发现、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尤其在中国发现的贵州“瓮安生物群”、云南“澄江动物群”、贵州“关岭生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和甘肃“和政动物 群”等,为建立一个真实的地球生命演化史提供了关键依据,使中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早期生命演化”“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物如何从灭绝走向复苏产生新演化”“鸟与恐龙的演化关系”等前沿性的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产生的新知识,不仅扩展和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库, 而且提升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认知高度,其作用和影响甚至超越了学科本身,在科学发现和人类社会进步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它们常常占据世界知名媒体的重要位置,在国际最著名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频频亮相,甚至成为社会公众追捧的热点新闻。例如,中加美等国科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立体保存的恐龙骨骼和羽毛,即刻轰动世界,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新闻 之一。

2017年3月,我国首次发布了“2016年十大古生物研究进展”,中央电视台及国家其他众多媒体门户网站纷纷给予报道,“志留纪古鱼揭秘脊椎动物颌演化之路”等成果再次成为公众的热点新闻。

显然,不断涌现的古生物新发现和新知识为古生物科普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素材。

公众关注度不断提升

化石无处不在,不仅能在郊外山区发现化石,而且在许多建筑材料,甚至马路人行道铺设的石块上也常有化石发现。对化石发生兴趣的不仅是古生物学家,还有大批青少年、化石业余爱好者和化石收藏家。这些人群可以形成一个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的大群体,而自然博物馆、科普书籍和杂志、化石网站等已成为这个大群体的互动平台。甚至许多乐于分享的积极分子和社会亲子团队还组织了许多讲坛、野外采集和鉴赏等活动,极大促进了社会对于化石和远古生物的了解, 提升了公众对古生物化石的关注度,近20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间古生物博物馆,都为古生物科普创作赢得了广泛而持续的市场环境。

科普大环境不断改善

发展科普教育事业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符合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 翼、车之双轮,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因此,整个社会正在营造出浓厚的科普创作的氛围,公众早已跳出只知恐龙为古生物的狭隘认识,“澄江动物群”“热河生物群”等我国著名的古生物群开始家喻户晓,科普创作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新技术手段不断出新

现代科学技术为科学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基于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投网等传播渠道,并以电脑、电视、手机、电子书等手持阅读终端为接收载体、全新的数字出版形态,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极大丰富了科普创作的形式和手段,成为推动科普创作展翅飞翔的强大动力。因此,科普创作必须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特点,在创作模式、创作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在此大背景下,古生物科普创作也应适应新媒体给科普创作带来的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平台,使古生物科普在崭新的互联网平台上发挥巨大社会效益,成为社会科普大创作平台上的佼佼者。

科学家创作热情高涨

科学家必须参与科普创作,甚至引领科普事业。没有科学家参与的科普创作将是内容肤浅、缺乏科学高度,甚至不可持续的。历史上,曾有许多大科学家也是科普创作的巨匠和高手,他们起着引领公众认知科学、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作用。美国人斯蒂芬·杰·古尔德是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他与尼尔斯·埃尔德里奇提出了著名的“间断平衡论”的理论,完善了生物进化理论,他撰写的《奇妙的生命——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生命故事》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学会科普书奖和英国隆普兰克奖,成为全球公众了解古生物和进化论的热门读物。流行甚广的科普名著《万物简史》《地球简史》《人类简史》等都是由科学家撰写的,无不对地球和生命科学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在举国上下迈向全面小康的新时期,科学家参与或投身于科学普及尤其必要。事实上,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在不断高涨。科学研究项目的目标要求、社会崇尚科学氛围的日趋浓厚、各种社交媒体搭建的传播平台越来越多,都为科学家参与科普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此,科学家走出象牙塔,面向公众开展科学传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反馈社会的良机,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2017年5月,“2016年全国古生物十大科普新闻”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发布,所有事件无不是在科学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践行的。在科学普及的康庄大道上,科学研究正是进行时,古生物科普事业也将如虎添翼,将更快更好地获得发展。

回溯古生物科普创作的历程,我们感受到古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国家大力倡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古生物科普创作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但愿我国有更多的古生物学家投身到科学普及的事业中去, 将所学知识奉献给社会,让古生物学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 完 ——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刘嘉麒. 科普是一门学问[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

[3] 李大光. 中国需要科学家的科普[N]. 中国科学报,2016-12-12.

[4] 沙金庚. 世纪飞跃:辉煌的中国古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沙锦飞.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创作与创新[C]//海峡两岸科普论坛. 2014.

[6] 潘锋. 倪光南:传统媒体应加快数字化转型[J]. 青年记者,2012(24):5.

[7] 张开逊. 关于科普创作与科普作家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12,7(04):83-84.

作者简介

冯伟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和博物馆管理及传播学研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