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说追梦人——记绵阳市人大退休干部汪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2-03-18 14:37
2016年3月3日,绵阳市仙海科普创新基地“‘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中,我们有幸认识了绵阳市仙海科普创新基地理事长、市人大原研究室主任汪志。
汪志以高昂的热情、和蔼的微笑、生动的解说,引导我们逐一参观了仙海科普创新基地精心设计摆放的展板、精心收藏的信件、趣味横生的剪影、保存良好的老书,我们从中也了解了他作为一名追梦者的一生。
1959年,汪志进入绵阳南山中学读高中。正值有名的“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们一天只有几两米,还得经常停课参加劳动,很多人饿得受不了就去找红苕藤、槐树花、花生壳充饥,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得了水肿病……弃义,经常到学校和学生联欢的那些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走了,使绵阳几个国防工厂的建设受到了影响……这一切促使汪志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落后,中国需要科学啊!他写过一篇文章,说自己亲自按动电钮,把东方巨龙——我们自己的火箭送上了天,他尽量运用和描述了在物理课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这也是他最早对“科学小说”的尝试。从这以后,不管是在教育、交通、财政、广播电视、人大机关等部门工作,或者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业时,他都在业余时间坚持着他的学习和他的梦想与追求。他曾长期被派往农村种“样板田”、搞“社教”和“三分之一”等等,在这些日子里,他和农民们一道在烈日下用木制水车运水抗旱、冬天到冰冷的冬水田里拔草……亲身体会到科学及其传播与普及的重要,于是他利用业余,加速进行着自己探索。
几十年过去了,可以说他基本上把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小说”的探索和科学传播与普及上,还致力于研究“生物无线电”、“广播系统工程”和科普创新等。
汪志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提出和系统研究“科学小说”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认真探索科学与文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他所说的科学小说不等于也不包括科幻小说,注重对现实科学的文学反映,包括科学家正在探索的科学未来。他是“科学小说”问题的较早正式提出和系统研究者,被誉为“我国科学小说的奠基者”。1987年,他的《试论科学小说》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主办的《科普创作》第一期发表。1989年他出版的《论科学小说》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他于1966年写的《科学小说的时代精神──看科教电影的启示》以及这之前的一些有关作品和文稿手稿,被认为是目前查到的这方面研究的最早文字记载。
他曾主编《广播科普》,参与筹建《绵阳科普》报,长期从事科普研究,是一位有影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研究者,被授予“全国化工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四川省资深科普作家”等称号。
汪志主编的《中国少儿科学小说选》系列丛书曾获得全国少儿社优秀少儿读物编辑奖、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奖、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等。他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广播对话形式系统普及一门知识的书《沼气的制取和利用》,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完整的《沼气科普挂图》”文稿和说明书第一作者。在跋涉与探索的道路上,他曾得到钱学森、冰心和原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原化工部副长成思危等的帮助、接见和当面指导。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等专门题词以鼓励。其研究成果和业绩多次被国内外报刊报道。
在科学小说方面,他建树颇丰,有《无名岛上》等多个著作出版。长篇科学小说《无名岛上》,是他的主要成果之一,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把一个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的“生物无线电”问题提到人们面前,曲折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都在和一个科学问题紧密相连,那就是生物无线电。他的科学小说《金龙仙》、《六腊之战》、《百家锁的故事》、《PN案件》、《长生不老术》、《寻找超人》、《金龙岭》等,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受到了读者的喜爱。汪志在科学时报发表的《从中国古代文学看科学小说》、《我国近代学者的探索与科学小说》、《科学小说在中国的兴起和走向世界》,还被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科学小说”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结。汪志将《无名岛上》改编成四集科学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和小说连播”中播出后获得好评,被该台认为是“推出了一个艺术新品种”。他还为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作过策划和科普专家。发表、出版和主编的论文、科普文章、新闻、科学小说等计50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他在美、英等国进行过学术交流,美国的LOCUS杂志专门载文介绍了汪志的“科学小说”研究,并先后被以多种形式介绍到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比利时、挪威、芬兰、丹麦和俄罗斯等。美国有关图书馆等还收藏了汪志的有关著作及资料。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军在《一个人和一个文学门类》中说:“以一己之力,几十年如一日去宣传推广一个文学门类。这几乎算得上文学史上的奇观了。这个奇观的创造者汪志……”“笔者相信,汪志的名字将永远与‘科学小说’相伴随。而‘科学小说’本身,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汪志的生活、工作有过很多变化,可他对“科学小说”的研究和科学与文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追求、对科普创新的探索,却一直没有变。他说:“我们现在做的,是要立足绵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坷坷坎坎,已步入老年。汪志退休以后的这些年,有数万人次参加过他们组织的各类科普活动,当年的青少年,有的今天已成为一些方面的专家,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他负责的绵阳市仙海科普创新基地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绵阳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2013年7月,在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科技局、绵阳市社科联的绵委宣发[2013]44号文中,绵阳市仙海科普创新基地又被认定为“科学精神和科学小说普及基地”,成为“国内首个‘科学小说’普及基地”。同年,他负责的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学会”。
每个人都有梦想,却很少有人能像汪志一样,为梦想奋斗一生,这样的一位追梦者,真是可敬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