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
世界科幻动态 牛兴侦 2023-03-08 15:03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科幻动画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题材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其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电影既是日本科幻动画的高级产品形态,又与电视动画作品关联性强、相辅相成,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文采用基于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研究方法,对近60年的日本科幻动画电影全部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就其内容、题材从20世纪的机器人题材到21世纪网络虚拟社交空间题材的变化进行阐释。
一、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定量分析
笔者基于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对有史以来的日本科幻动画电影全部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IMDb是一个全球电影、电视节目的在线数据库,包括了影片的众多信息(编剧、导演、演员、片长、内容介绍、分级、评论等),其IMDb评分是全球观众评鉴众多影片的重要刻度尺。笔者通过该网站的高级搜索页面(https://www.imdb.com/search/title/),结合影片类别(Title Type)、影片类型(Genres)、制片国家(Countries)三个属性,分别检索了日本科幻电影、日本动画电影和日本科幻动画电影三个列表。以日本科幻动画电影列表为例,检索条件为(1)影片类别:剧情长片、电视剧场版(Title Type:Feature Film,TV Movie);(2)影片类型:动画、科幻(Genres:Animation,Sci-Fi);(3)制片国家:日本(Countries: Japan)。根据检索,通过爬虫软件采集列表页和列表中所示影片详情页的信息,对于采集获取的数据使用Access软件进行存储和统计。数据检索和采集日期均为2022年7月13日。本次检索和数据统计的发现如下。
(一)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影响日益式微
自1964年的《铁臂阿童木》上映至今,日本共生产科幻动画电影534部(见图1),占日本动画电影(1817部)的29.4%,占日本科幻电影生产总量(1159部)的46.1%(见图2)。
以年代为时段维度,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1960年至1969年,后面以此类推)共生产科幻动画电影6部,20世纪70年代为15部,20世纪80年代为94部,20世纪90年代为82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为106部,21世纪10年代为193部,21世纪20年代(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3日)为25部(见图3)。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生产数量虽在各年代持续增多,但由于同期动画电影、科幻电影产量大、增幅高、增速更快,导致其在动画电影、科幻电影中所占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属于持续下降的趋势(见图4)。
(二)新冠感染疫情期间科幻动画电影缩量提质
新冠感染疫情发生前,日本科幻动画电影产量持续增多,但在动画电影和科幻电影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疫情期间日本共生产科幻动画电影25部,产量约为21世纪10年代平均值的一半,所占比例持续走低,占同期动画电影生产量(153部)的16.3%,科幻电影生产量(60部)的41.7%。分析其背后原因:一是从生产端来看,科幻动画电影制作成本较高,投资不足;二是从需求端来看,观众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幻动画电影产量缩减,疫情期间所产科幻动画电影的好评度却创下新高。1964年以来,504部日本科幻动画电影(不包含无评分的30部)的平均评分为6.6分(满分10分);而2021年的12部影片平均评分为7.3分,创下历史新高(见图5);2020—2022年的22部影片平均评分为7.1分,同样创下历史新高,高于同期动画电影、科幻电影的平均评分(见图6)。
从具有代表性的高评分日本科幻动画电影来看,《银魂:最终篇》(2021)在IMDb的评分为8.5分,全球票房为1725万美元;《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2021)为8.0分,全球票房为9225万美元;《来自深渊:深魂的黎明》(2020)为8.0分(见图7),全球票房为497万美元。《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除赢得了4项大奖——2022年日本学院奖的最佳动画电影、最具话题影片,2022年东京动漫奖的年度动画(电影类别),2021年新墨西哥电影评论家的最佳动画电影外,还获得了3项提名——2022年脆卷(Crunchyroll)动画奖、2021年佛罗里达影评圈奖、2022年国际电影爱好者协会奖。
(三)完整和深刻的长片更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根据统计,499部日本科幻动画电影(不包含无片长信息的35部)平均片长为90.7分钟,与业界公认的90分钟最佳片长相差无几。2020—2022年,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平均片长大幅增加,分别为102.1分钟、111.5分钟和106.3分钟(见图8),反映出其更加注重深度体验和沉浸式体验。
从年代来看,2020—2022年的22部电影平均片长为107.4分钟,创下历史新高(见图9)。值得注意的是,评分最高的3部电影,即《银魂:最终篇》《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来自深渊:深魂的黎明》,片长均在100分钟以上,《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的片长更是长达154分钟。虽然高评分与片长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但从内容呈现和感染力程度的角度分析,长片相对更加完整和深刻,善于塑造故事性强的完整虚幻世界,更具有引发观众共情和“高唤醒状态”的特点,更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1]。
(四)科幻动画电影热衷附加动作、冒险或幻想类型标签
根据统计,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类型包括动作、冒险、幻想、戏剧、喜剧、家庭、惊悚等。其中有338部(占比63.3%)电影带有动作类型标签,有222部(占比41.6%)带有冒险类型标签,有201部(占比37.6%)带有幻想类型标签(见图10)。从年代维度来看,不同类型电影的生产数量及其所占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格局基本延续至今,在不同年代略有波动(见图11、图12)。
具有代表性的动作片包括《银魂:最终篇》《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公主代理人续篇:第一章》等,冒险片包括《公主代理人续篇:第二章》《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等,幻想片包括《哆啦A梦:伴我同行2》《雀斑公主》《我的英雄学院:世界英雄任务》等。有的影片往往带有多个类型标签,如《银魂:最终篇》包括动作、幻想标签,《公主代理人续篇:第一章》包括动作、冒险标签,《来自深渊:深魂的黎明》包括冒险、幻想标签。
二、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主流内容题材变化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科幻题材往往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体现出时代的交替、技术的变更、科学的进步,也反映出人类集体心理状态的变化。科幻题材多聚焦于现实世界中的国际性、社会性、伦理观等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军事战争、环境污染、自然灾难等,其核心矛盾为人与外界环境力量之间的冲突[2]。从总体来看,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主流内容题材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20世纪的机器人题材到21世纪的网络虚拟社交空间题材的演变。
(一)20世纪的日本机器人动画
体现机械文化的机器人是日本动画最为经典的角色形象之一,这类动画出现得最早,长期占有优势地位。富士电视台于1963年元旦开始播放《铁臂阿童木》电视动画片,在1964年上映了根据电视动画片的第46集、第56集和第71集改编的剧场版。铁臂阿童木是人格化的机器人,拥有10万匹马力和7种特殊能力,以个性勇敢、聪明、正义著称。
随后,机器人动画不断细化,形成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巨大机器人等多个类型(见表1)。1963年10月,富士电视台开始播放《铁人28号》,第30集、第31集还曾在影院上映。铁人28号是巨大机器人的先驱者,它与拥有自主意识的铁臂阿童木不同,属于万能型的交通工具、用于战斗的兵器,需要人通过遥控器操控它[3]。1972年12月,富士电视台开始播放《魔神Z》,魔神Z是人类乘坐的巨大机器人,通过人类直接驾驶的机械动力装甲(简称机甲)而正式诞生。1979年,名古屋电视台播放《机动战士高达》电视动画片,契合青年群体青睐的酷帅机体造型,加上更加成熟、引人思考的内容,引发关于人性、战争等话题的讨论;3部剧场版《机动战士高达》《机动战士高达II哀·战士篇》和《机动战士高达III相逢在宇宙》在1981—1982年上映,创造了十多亿日元的票房,引爆了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动画革命[4]。魔神Z、机动战士高达和新世纪福音战士都是人类乘坐式机甲。特别是《机动战士高达》和《新世纪福音战士》,凭借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机甲文化的影响力波及全球,使得机甲成为了日本亚文化的流行符号。
无论是单兵机甲(即机械外骨骼)还是重型机甲,都是由人操控的智能机器(多为人形武器)。机甲是由人制造的机械装置,作为人体的延伸、铠甲的延伸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扩大化,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抵挡攻击、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机甲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像人一样的机械”,主角必须是人类而不是机甲,人类亲自驾驶机甲参加战斗,将机甲视为人类自身力量的延伸;而后者是“像机械一样的生命”,具有独自行动战斗的能力,不需要人类的操纵。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变形金刚,美国孩之宝公司从日本塔卡拉公司(TAKARA)的变形机器人玩具中发现了商机,尝试用美式审美改写这些玩具的背景故事,用“有生命的机器人”这个概念取代了原本的“机器人需要驾驶员操控”的设定。
相对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系机甲,日本机甲有一条独特的设定,即“机甲中弹,操纵者也会感觉痛苦”。这种“人机合一”的设定为冰冷的机械装置赋予了一定的“人性”,同时也加强了驾驶员和载人机甲之间的互动戏份。机甲动画体现出日本人对于科技力量的崇拜和渴望。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考察,机甲动画的流行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
(1)坦克、战斗机的发明与使用。坦克、战斗机与机甲最直接的形态联系就是“人进入机器之中,并操作机器进行战斗”[5]。《机动战士高达》《超时空要塞》《新世纪福音战士》等军事战争题材动画中充斥着各种机甲,并完成了从“超级系”机甲到“拟真系”机甲的进化升级。
(2)汽车文化的普及。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与高速增长,汽车成为了民众的日常科技用品,特别是随着赛车运动的兴起,VIP改装、JDM改装和“痛车”改装更加强调汽车性能和外观上的运动感和竞技感。暴走族通过飙车、追求驾驶的快乐和对速度的顶礼膜拜是机甲动画在现实日常世界中的镜像。
(3)古代武将盔甲(含面具)的自我神化集体心理。战争是日本民众的集体记忆,展现科技神奇和未来图景的机甲与古代武将征战沙场穿着的盔甲(含面具)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同构[6]。面具除了通常的转变(转换角色)、伪装(隐藏自我)和保护(遮挡防护)三种功用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神格化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机甲视为自我神格化的一个道具。《新世纪福音战士》正是对这种机甲文化最完美的诠释。它包含着二重隐喻:人因为乘驭机甲而成为神,机甲因为注入了人的灵魂而获得“生命”。这两者的连接点便是“进入”——人进入机甲,与机甲合而为一,最终以全新的合体形态觉醒重生,缔造神话。
(二)网络虚拟社交空间成为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热门题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基础,一种用于信息交流的虚拟空间——赛博空间被创造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网络游戏,不少网游有着和真实世界几乎一样的社会体系,它们的功能也和真实世界一样。新世纪以来,网络虚拟社交空间成为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故事主题和科技奇观。例如,《刀剑神域:序列之争》中的SAO网游世界、《夏日大作战》中的OZ虚拟世界、《雀斑公主》中的U虚拟世界、《创世纪传说:世界的彼方》中的The World等,通过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再造虚拟世界的完整世界观。
赛博空间题材电影与以往的赛博朋克虽然都具有相同的黑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常见元素,但在主题表达上却迥然不同。从1988年的科幻动画电影《阿基拉》开始,日本逐步形成了赛博朋克的美学风格,并在20世纪90年代盛行起来,涌现出《攻壳机动队》等经典电影。赛博朋克题材的科幻动画探讨人与机器、机械躯体、人工智能、生化人等主题,设定通常是后工业的反乌托邦,情节通常以人工智能、黑客和巨型企业有关的冲突为主轴。赛博朋克反映了科技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与脆弱渺小的人类个体之间的强烈反差,同时交织着外界与内在、钢铁与肉体、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等矛盾。
赛博空间题材电影以网络虚拟世界作为背景,更加关注人们在网络空间建立的虚拟身份。知名动画导演细田守(ほそだまもる)创作了《数码宝贝:我们的战争游戏!》《夏日大作战》和《雀斑公主》3部有关网络世界的动画电影。2021年上映的《雀斑公主》是建立于互联网社会,运用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的母题进行叙事的电影。虚构的网络虚拟世界“U”相比《夏日大作战》中登场的网络世界“OZ”规模更加巨大,提供了一个让用户可以与他人接触、联系的空间,体验充满令人惊奇的“元宇宙”。人们在U世界中对应的虚拟角色身份被称为“AS”,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不同;但通过生物信息塑造虚拟角色的这一设定,制造了由人体共享技术所带来的“真实”社交。U世界宣告:U是另一个世界,AS是另一个你。来吧,活出另一个你,开启你全新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中,住在高知县乡村的17岁高中女生内藤铃(ないとうすず)自从母亲意外过世后,再也无法顺利地在众人面前唱歌,然而在踏入U世界后却唱出了强劲有力的歌声。随着她的虚拟身份贝儿成为知名歌姬,受到了网民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她的真实身份,她不禁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人知道后可能又将无法歌唱。作为虚拟身份的“AS”,被描绘成人类在U世界中的单一身份。该电影反映出真人与“AS”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自卑的小铃以光鲜的雀斑公主贝儿身份存在于U世界,被欺凌的少年以龙的姿态横行于U世界。影片涉及的主题包含心理创伤、人际关系、成长蜕变,同时探讨网络文化、网络暴力、原生家庭等社会议题。这部电影的成功还引起更多人关注网络和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造成的影响。
这一电影除了以往科幻动画题材中常见的自我与外界的冲突之外,还深度指向个人成长中的自我矛盾,这主要体现为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的关系。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指的是人们如何思考、评估或者看待自己,即个人对自己的信念,包括个人的特征,以及自我是什么、是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个组件(1)自我形象:你对自己的看法;(2)自尊:你估计自己的价值是多少;(3)理想自我:你希望自己像什么。网络是由虚拟环境中产生的各种人类数据组成的复杂矩阵,具有空间跨越、匿名、去抑制化等特性。网络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在网络环境下所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它相比现实自我具有网络身份匿名性、网络形象创造性、网络角色多元性、网络主体随意性和网络客体掩蔽性等特点。在网络空间中,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助推,人们创造的自我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快速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组装、创造和体验网络自我,且在自拍影像和美化滤镜的影响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自恋特征。网络自我的自恋特征显著,既与当今社会个人主义的盛行密不可分,也和社交网站鼓励共享个人信息相关,导致网民愈加关注自我。永远在线的网络自我在不断发展、更新,渴求追逐潮流、赢得粉丝、被人关注、被人点赞、受人欢迎[7]。在现实生活中满脸雀斑、郁郁寡欢、无法开口歌唱的小铃变身美貌歌姬贝儿,与在手机屏幕上热衷社交、观看自身影像、沉迷镜像刺激的网民如出一辙,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对于从外界获得肯定和关注的内心渴求。
三、结语
科幻题材是基于科学的合理性之上的想象,科幻动画在理性科学建构和感性想象空间下营造出令人神往和引人追思的虚拟世界。科幻是日本动画在其发展过程中较早出现,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题材类型之一。手冢治虫(てづかおさむ)、富野由悠季(とみのよしゆき)、押井守(おしいまもる)、庵野秀明(あんのひであき)等导演以其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创作出《铁臂阿童木》《机动战士高达》《超时空要塞》《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优秀科幻动画作品,这使得日本科幻动画的创作视野迅速拓展,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产业运营更加复合稳健。通过对近60年日本科幻动画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以机甲类为代表的硬科幻动画到以虚拟网络空间为代表的软科幻动画的创作范式转变,从科幻类型标签(纯科幻)到科幻设定元素(轻科幻或科幻+)的转折。20世纪的机器人题材已经式微,经典作品的翻拍或续作已经无力延续昔日辉煌;新世纪以来,以网络虚拟社交空间为代表的“异世界穿越”题材正在异军突起。不管内容题材流行风潮如何变换,科幻动画对于角色、道具、场景等设定的“科学考证”日益彰显,世界观设定变得愈加繁复严谨。特别是在当前ACGN跨界融合、多元转换的IP创建、繁衍时代,世界观的数据库化设定正在成为科幻作品安身立命的基石。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者:牛兴侦,青岛电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媒、娱乐经济等。
参考文献
[1]黑羊.谈谈长视频与短视频的优劣势[EB/OL].[2021-8-4].https://www.woshipm.com/it/4979994.html.
[2]马颖寅.从想象到启思:中国科幻动画的美学观照与心灵对话[J].戏剧之家,2021(16):149-150.
[3]山口康男.日本动画全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津韵科幻老刘.战后日本科幻动漫发展脉络[EB/OL].[2021-8-26].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885615?from=search&spm_id_from=333.337.0.0.
[5]滕朝.日式机甲符号“高达”首登中国银幕,威猛背后是危机文化[N/OL].新京报,2019-7-10[2022-8-10].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6275482714805.html.
[6]刘健.日本科幻机甲动漫的文化主题探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4):64-70.
[7]玛丽.艾肯.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M].门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本文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