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院士:为什么喜欢《流浪地球》?科学、科幻让梦想飞得更高
科普中国 周忠和 2019-02-02 23:54
1月27日下午应邀在中国科技馆巨幕影院参加了中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点映会。影片播放结束后,我注意到在短暂的沉寂后,影院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能感受到内心的澎湃与涤荡:中国终于有了一部好莱坞档次的科幻大片!在我看来,无论从哪个方面,这都是一部优秀而且感人的影片。
《流浪地球》是根据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科幻作品改编的电影。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还是在去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在这个会上,刘慈欣先生就对影片即将在大年初一首映表达了自己的期待。说实话,当时我对中国目前能否拍出一部好的科幻大片还是将信将疑。虽然观影前,我从网上已经了解到一些对这部影片的好评,但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周忠和院士在“电影中的科学与科幻”主题座谈会上讲话
从一个非专业影迷欣赏的角度来分析,我之所以喜欢《流浪地球》,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好的故事。电影将科幻元素与现代生活节奏有机结合,动感十足,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悬念,不到最后观众很难猜到最后的结局。由此,我相信大人小孩都会喜欢看。
其次,《流浪地球》在特效制作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观影后的“电影中的科学与科幻”主题座谈会上,导演郭帆透露了拍摄的艰辛,拍摄时间历时4年之久。他本人曾经去好莱坞学习了解那里先进的电影工业。虽然当前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尚未健全,但制作团队还是通过非凡的努力,并且巧妙利用了我们自己的特色优势,最终完成了一部特效效果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作品。郭帆导演说,他从小就是一个科幻迷,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情节和信念,支撑他克服了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
第三,这部影片真正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它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将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影片中的主角是中国人,但完成拯救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离不开不同国家的团结与协作。对地球未来的关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有的希望。“希望”与“回家”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两大主题。“回家”是中国文化中和谐生活的重要元素。“勇敢”与“牺牲”是电影的另外两个主题。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许多人在危难面前,充分展现了人性中勇敢的一面,为了“大我”的光辉目标,毅然决然地牺牲了“小我”,为这部影响增添了悲怆与厚重。
我的专业涉及地球的历史以及生命演化的历程。在38亿年漫长生命演化的历史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至一个国家、全人类,竞争与合作、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等等无处不在,始终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且一直是文学与艺术探究的永恒主题。影片与我对生命及人性的思考形成了共鸣,这或许是我喜爱这部影响的另外一个原因。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我深知《侏罗纪公园》这样一部科幻大片,对激发青少年对远古生命的热爱可能超过了任何一部优秀科普书籍的影响。这恐怕就是电影的特殊魅力所在。我有理由相信,《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大片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兆头,未来将有更多更好的中国作品值得期待。
科幻与科普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科普授人以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精神;科幻激发人的想象力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但从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角度讲,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不缺少勤劳与智慧,如今若插上科学与科幻的翅膀,梦想一定会飞得更高。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