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作家档案】张辰亮:博物君的科普人生

【作家档案】张辰亮:博物君的科普人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张晓磊 2019-01-22 14:04

 

一本与众不同的科普书

在琳琅满目的科普书架上,我发现了一本图书。它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蟹壳青色的硬皮封面,书封是黄色宣纸上用工笔绘制的各色海洋生物,用笔精巧略有神异。不由得让人心生疑惑,传统的中国画谱怎会登上科普的书架?随手翻开来试读,在不经意间一口气读完整整一个章节。这是一本对清代博物图谱《海错图》的深入考证,不过你还可以当它是一本好看的画册,是娓娓道来的散文小品,抑或是让吃货垂涎三尺的食谱,当然它还是一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考证论文集。这些,竟然毫无违和感地组成了一本科普图书,它的名字叫做《海错图笔记》。

一年后,我采访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刚刚三十岁的年轻人,清瘦的身材,略微低沉的嗓音,他认真倾听你的每个问题,聊到开怀,他会笑得有几分调皮。他叫张辰亮,是《博物》杂志的资深编辑,博物科普图书《海错图笔记》的作者,新浪微博上拥有910万名铁粉的“超级大V”——博物君。

 

热爱昆虫 少年的科普梦

张辰亮是地道的“80后”北京孩子。与很多城市孩子不同,儿时的他从不沉迷电子游戏,而是对昆虫情有独钟。所有的课余时间,他不是抓昆虫、养昆虫、做标本,就是阅读昆虫类的书籍,或是上相关论坛和其他爱好者交流心得。张辰亮的父母非常开明,他们支持儿子的爱好,希望儿子将来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父母不仅允许他在家里饲养昆虫,每每一家人开车到郊外游玩,多半也会选择山间或者海边这些更容易观察昆虫的地方。最令张辰亮难忘的是报考大学的时候,家人带着他去一所所大学咨询,但因为本科的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昆虫专业,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与昆虫专业最为相关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后,张辰亮如愿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研究专业的研究生,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提到家人,张辰亮的话语中流露着满满的感激。

科普与科研对许多科技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很难平衡的事情。张辰亮曾经希望成为一名像法布尔那样的昆虫学家,但是硕士期间涉足科研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如果专职做研究,随着当代昆虫学科的不断发展,他只会在其中的某一个领域不断深入,这让他感觉有些枯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辰亮更愿意把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分享给更多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有一个爱好,我喜欢把我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我知道这个东西了我高兴一回,我告诉你了你也高兴一回,因为你也知道了;而多了一个人知道,而且是通过我知道的,我又高兴一回。”作为一名昆虫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张辰亮对职业的选择毫不犹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专职做科普的”。

 

他的作品用两个字形容——讲究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张辰亮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在出版他的第一本《海错图笔记》之前,他负责运营的《博物》杂志官方微博已经拥有了200多万粉丝,他是大家心目中无所不知的博物君,是时而高冷时而卖萌、与粉丝打成一片的玉亮哥哥。张辰亮的科普作品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讲究。在与粉丝的大量互动中,他更清楚什么样的科普内容更受欢迎,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编辑出身的他,本着“辨厥妍媸,严为去取”的原则,在文字的把握上更是有着深厚的功底。从文章的篇幅长短、语言风格到谋篇布局的脉络,张辰亮都有自成的理论。

同一主题的文章,在微博上以1000字以内为宜,在杂志上不要超过3000字,如果写书,篇幅就要更长一些。张辰亮解释道,不同的载体,读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看微博是吃快餐,读杂志是吃正餐,而购买书籍来读就是享用大餐,因此蕴含的信息量与文字风格也要有所差异。段落上同样有讲究。段落尽量要短,用一两句话把一个小问题说清以后,就可以再起一个自然段,这样会让读者的思路相对清晰,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读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在幽默与理性的文字中,似乎还夹杂着淡淡的忧伤。

我参与过北海滩涂上的样线调查。全队一天找到了35只幼鲎,这次的数据显示,北海的野生鲎的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一眨眼就没了。

海边的大广告牌上印着海草、儒艮、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中国鲎的照片,告诉当地人这些生物都需要保护。我问队里的专家:“现在还有儒艮吗?”专家说:“没了好久了,现在我们在保护海草,希望儒艮来吃,但是人家不来了。”

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无奈,在平实的话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张辰亮特有的语言风格。他认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应该是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文字中去,比较柔和地传递立场,而不是在味同嚼蜡的长篇大论后加一个大标语式的结尾。因为,“这样会让读者看着舒服。太强势地去向他人灌输一个观点,会让对方产生逆反情绪”。

张辰亮对自己的科普作品,特别是《海错图笔记》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是他会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反过来带动读者的思路。编辑的职业习惯让他在编审或阅读文章的时候,总会提很多为什么。提来提去,他就发现文章中有些问题作者并没有能给出答案,而这无疑给读者的阅读留下了不愉快的体验。所以当他自己进行创作的时候,对于每一个观点、每一个问题,他都要顺着读者的思路再三思考,“读者读到这里,会有哪些疑问?”他要在读者产生疑问的时候发现,原来想要的答案就在文章的下一句里。聊到这里,我也为读他的文章为何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寻到了答案。

张辰亮的作品,看似简洁,信息量却大得惊人。作为一名博物科普作家,张辰亮始终坚守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考证要一丝不苟。《海错图》原著由于年代所限,内容上有不少谬误。张辰亮出版的两册《海错图笔记》一共介绍了《海错图》中记载的58种中国海洋生物。每写一种生物,张辰亮都会进行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分析,不断提问,不断查证。仅仅考证在《海错图》中被称为“人鱼”的生物,短短一千字的章节,他就翻阅了《山海经》《正字通》《博物志》《职方外记》《徂异记》五种历史文献。用“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证原则形容他的严谨毫不为过。第二个原则是,自己笔下介绍的每一样事物,最好是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张辰亮说:“如果只是把知道的材料堆砌起来,充其量只能叫做百度百科。好文章的亮点在于加入作者的亲身体验,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才是文章最吸引人之处。”《海错图》的作者聂璜曾经提到鳓鱼头里面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仙鹤。张辰亮便和擅长标本制作的朋友合作,从菜市场买来鳓鱼,把头骨平摊开来,一点一点摸索试探,最后真的拼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他把拼接的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编入了正在写作中的《海错图笔记》第三册。

张辰亮的科普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海错图笔记》第一册中使用了大量实拍的照片。考虑到《海错图》原著的画谱风格,在第二册出版的时候,在保留原作画著的同时,张辰亮请了许多《博物》杂志的优秀画师来帮忙,将照片换成了精美的手绘。同时他还找来大量西方、日本的古代博物手绘,让读者了解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怎样描绘海洋生物。《海错图笔记》前两册出版至今已被重印了十几次,成为当之无愧的科普畅销书。但是每一次重印,张辰亮都要做些修改,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元素。他会加入最新公开的相关历史文献中的插图,也会去掉一张枯燥的配图,用近来了解到的新鲜知识取而代之。

 

他的科普态度有些与众不同

在张辰亮看来,科普的价值不在结果,重要的是用科学思维进行考证和分析的过程。在《海错图笔记》第一册的写作中,他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是他更想把结果直接展现给读者,却意外发现可信度降低了。写第二册的时候,他详详细细地把每一步考证和每一次分析都写到了文章里,与读者一起分享探索的过程。对于《海错图》中的许多悬案,比如钱串鱼是什么,鲎帆是怎么回事,并无定论。张辰亮给出的答案是开放性的,他分析了很多种可能性,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张辰亮做科普,始终本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态度,他不唱高调,不与意见相左者争论。他安静地写自己的文章,用特有的冷幽默与粉丝互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科普工作者的责任。棱皮龟作为世界濒危物种,经常被中国渔民捞起吃掉。张辰亮利用自己的微博影响力在互联网上科普了棱皮龟的濒危性,得到了众多相关博主和广大网友的支持。每每再有棱皮龟被捕捞的事件,许多热心网友便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进行举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形成了正面的舆论效果。全民自发保护濒危动物远比摇旗呐喊或是法律硬性制裁更加柔性,也更加有效。

提到微博影响力,张辰亮运营的《博物》杂志官方微博在科普界绝对称得上神一样的存在。抛开点击率不提,单篇微博动辄三五千的粉丝评论,就会让很多一线娱乐明星望尘莫及。张辰亮不仅在微博的选题上足够吸引人,与粉丝的互动技巧更是让微博保持着超高人气。一次,张辰亮在微博上介绍蛛蜂蜇人很疼,有位粉丝评论道:“想买个蛛蜂,那样就有东西可以疼我了。”张辰亮用他惯有的高冷段子风格回应道:“没有卖蛛蜂的,你踩香蕉皮吧,也疼。”戳中粉丝笑点的微博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高点击率。每当一条微博阅读数不理想,张辰亮便会在评论区找一些带“梗”的评论,用另外一个更有趣的“梗”带动网友转发。虽然大家转发的初衷是搞笑,但是最终还是达到了扩散知识的效果。张辰亮把这种方式笑称为科普的“旁门左道”。

与我之前采访的多位科普作家认为科普首先要有趣有所不同,张辰亮坚定地秉承正确性是第一重要的。他认为,科普是写给别人看的,哪怕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读者也会当真,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他认真地反问我:“为了有趣你说谣言,这还叫科普吗?我们好多东西只为了有趣,根本不考量东西是真是假。”就像《海错图》中记载的蟳虎吃螃蟹,虽然有趣但事实证明这是古人错误的臆断。张辰亮承认这是写作过程中非常痛苦的地方,因为每一位科普作家都希望写出来的文章有趣受欢迎,但为保持作品的正确性不得已要舍弃一些好玩但失真的部分,这势必会导致作品有些沉闷。不过张辰亮认为,在正确的基础上兼顾有趣,才是最见写作功力的。“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怎么把沉闷的内容尽量写得好玩一些,让大家愿意看。”

在正确性与有趣之间,张辰亮将科普要“说人话”放在了第二重要的位置。张辰亮认为,科研工作者单纯把论文语言稍微转化一下就当作科普,这个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张辰亮在写作的时候,通常会进行一次思想的穿越,他幻想自己坐在饭桌边和家人亲戚聊天,每写一句话,他都会想这样说亲戚们能不能听懂,是不是愿意继续听他说下去。如果大家没兴趣,怎么“掰扯一下”才能让三姑六姨都听得懂还爱听。只有保证了正确性和语言的浅显易懂,才能把有趣提上议程。

除了运营《博物》杂志官方微博外,张辰亮的个人微博“无穷小亮”也拥有325万粉丝。他的主要受众是大中学生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张辰亮认为向这些人科普是他的主力方向。一是因为年龄段比较相近,他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听什么,科普起来比较顺畅。二是年轻人即将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的话语权代表着未来社会的话语权。除年轻人之外,张辰亮还希望广大农民群众也成为科普的受众。他说:“我觉得农民群众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接受科普的人群,因为他们和大自然的接触最为紧密。”张辰亮在日本、中国台湾时与不少农民进行过沟通,发现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中国农村人口的科学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张辰亮在普及科学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他自谦这是因为《海错图》的性质让《海错图笔记》拥有了传统文化的色彩。但是在他的书中,我们真真切切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听到了我们的祖先与大海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体会到了古人对海洋资源求真探索的精神。

采访结束,我借用了《海错图笔记》第二册的前言向他告别,“你去继续考证吧!”希望博物君下次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作者简介

张晓磊,文学博士。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天津人。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基层科协执行力、科学文化等。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