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见证科学之诚,抒写艺术之美,守护赤子之心——中科院文联名誉主席郭曰方先生访谈

见证科学之诚,抒写艺术之美,守护赤子之心——中科院文联名誉主席郭曰方先生访谈

玉洱银苍诗社 吴聪灵 2022-01-10 16:00

采访时间:2022年1月4日19:00
采访地点:玉洱银苍诗社微信群

受访人:郭曰方

郭曰方,1941年5月生于河南原阳县。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科学院文联名誉主席。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高级编辑。应聘担任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河北省科协、广州市科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普出版社等数十家单位的特约顾问和专家。河北省科协会士。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团员。

采访人:吴聪灵

吴聪灵,人的科学-现代仁学课程研发团队成员。身心养护顾问。《活泼生机会庄子》作者。执业婚姻家庭咨询师。高级评茶师。曾任高校特聘讲师、《南方人物周刊》特邀撰稿。媒体任职12年。先后参与发起创办临终关怀组织、儿童公募基金会等机构。临终关怀义工培训课程研发老师。长期担任多家企业顾问,擅长团队建设与领导力提升督导。

吴聪灵:尊敬的郭老师您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采访您,从您的经历和思想中汲取营养。首先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提问,并与大家无私分享您的智慧。谢谢您!您的诗歌更多是非常富于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大气魄、大格局、大抒情的风格和担当,这和多数文艺创作者偏个人化的写作是不同的。这是您个人的有意识选择,还是工作经历使然呢?

郭曰方:这主要是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新中国成立时我刚8岁,是在党的怀抱和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这一生与科学结缘。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在主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身边做秘书工作,与科学同行,为科学家服务,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献身科技事业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

1977年5月,我作为方毅副总理的秘书,跟随他参加了2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的座谈会,曹禺、徐迟、李准、柯岩,秦牧等,那次白杨也来了。方毅同志希望他们能够写一写科学家,后来,徐迟先生便写了一部报告文学叫《哥德巴赫猜想》,写的是陈景润先生,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反响,引导了一大批青年学子走进了科学研究的岗位,现在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可见,文学艺术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作品唤起更多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去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个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当时,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做秘书工作,工作太忙,没有机会来写文学作品。

1981年1月,我因患胃癌,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不能上班了,在家休养看病。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有了较多的时间,从事我喜爱的文学创作。

方毅同志也嘱咐我,有时间到公园里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写写诗歌散文。我想这是有道理的。那年春节,我拜访了科学大师、新中国科普事业的奠基人高士其先生。他终身残废,不会说话,坐在轮椅上,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科学诗歌,影响了很多青少年儿童。引导他们学科学、爱科学,走上了科学道路。我想,我现在有时间了,也应该做这这件事了。

有些记者问我,你为什么要写科学诗?写科学内容的作品呢?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受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二是用艺术来表现科学,可能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三是也算是我个人的爱好吧。从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大学开始发表作品,所以,我就选择了我最熟悉的这种文学样式,开始从事科普和文学创作了。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始终认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鼓舞人民,引导青少年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去奋斗。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把作品定位在坚持传播正能量,把弘扬时代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作为我创作的主题。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吴聪灵:感谢郭老师!没想到您是因病而得到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机会,真可谓“祸福相倚”。作为科学领域的艺术创作者,您一定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艰难而坚忍的历程,可以说到了今天,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智慧中的科学性还是有待后人进一步发掘的,所以十九大在修改党章时把“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写了进去。我知道国内也有很多人士在积极做着这方面的探索工作,不知您对这个领域有什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郭曰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东西。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主要要继承发扬其中优秀的部分,这就要有创新。

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几十年,在科研工作中,科学和文化本身就是紧密结合的。在科研当中也存在着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情况,创新思想不够。所以在很多年里,我作为中科院创新文化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就在想怎么样来引导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标新立异,敢于创新,敢于冒尖。为此做了很多年的工作。因为,束缚我们创新思维的一些东西不打破,我们科学研究就很难有原始创新的突破。比如,过去我们搞科研,主要是向西方学习,这个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老是跟着人家跑,必须超越,必须创新,拿出有原创性的一些科研成果。

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也是这样的,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不管你是哪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都要有创新,要让群众喜闻乐见,不能老是那一套。

特别现在我们有了新媒体,表现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很多,很多方面我们也都是应该创新的,这方面的任务还很重。文化多元化,包括外来的一些不利于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都要摒弃。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创作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吴聪灵:感谢郭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您在科研岗位的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创新”思想的体现。科学与艺术,在大众认知里就像感性和理性一样似乎是两回事——虽然审辨之后会发现未必成立。但在您的诗歌作品里,我感受到的是两者交融焕发的蓬勃生命力。我想请教您的是,您是如何把科学家的精神变为自己心中和笔下的诗意的?您认为今天的创作者要如何去把目光更多转向那些看似无关风花雪月的视域中来,写出既有坚实情感基础又有全新格局气象的作品来?

郭曰方: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不仅是在中国,也是世界科学艺术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钱学森先生说,艺术家是先科学而后艺术的,而科学家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他们当中有很多共同性。法国的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的创造和创新,使他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想象,需要灵感。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都植根于时代的人文精神,所以他有很多的共同点。

我在文学创作中,就是尽可能的把科学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过去我们很多作家,包括科学界喜欢写诗歌的同志,写花鸟鱼虫和自然现象、山水之类比较多,而真正写科学家的比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好像二者很难找到共同点。那么就需要熟悉科学家,要了解科学家的思想、精神、品格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我本人始终跟这些科学家在一起,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可以说,新中国成立的科学奠基人,很多我都认识。现在,他们很多都已不在了,他们的精神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青少年能够继承下来?这是我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就一个一个地把我们的科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贡献、成就,每一位科学家大概用80行到100行这样的诗歌形式,力求来表现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

这样我就决定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退休以后,有了比较多的时间来写写歌颂科学家的诗歌。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曾组织数十位著名朗诵艺术家在全国重点到校,举办了我的以“科学与祖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演唱会,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此后,各地自发组织我的朗诵会已不计其数。

吴聪灵:感谢郭老师!作为科学家身边的艺术家,您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科学家身上的诗情。我注意到您的传奇经历,其中有一条谈到您在年轻时曾身患“绝症”,可我听到您近期的演讲发言,声音铿锵有力,精神健旺,我很好奇您后来是通过哪些理念或方式方法战胜了疾病,并且一直保有令人赞叹的生命热情?

郭曰方:很多朋友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走过大半人生,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我们经常讲,祝你一帆风顺啊,一生平安啊之类的话。实际上呢,现实生活当中不是这样的。恐怕每个人、几乎大多数人,很少是一帆风顺的,要走过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不平凡、不是一帆风顺,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这个漫长而短暂的人生道路,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精神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的等等,大大小小的困难,甚至挫折,难以计算。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个强者。在面对困难和厄运的时候,怎么面对、怎么能够继续前进,并且不断超越啊!?

我本人从参加工作后,应该说还算是一帆风顺的。大学毕业后到了外事部门,到了中国驻外大使馆工作了五年,又回到外经部,到了中科院、国务院办公厅,跟着首长做秘书工作,又认识了这么多科学家,这是很好的工作岗位。可是,39岁的时候,厄运来了!经医院检查患了低分化胃腺癌,局部扩散。当时对我保密,但后来我知道了。因为要做化疗。在化疗期间,我看到化验单上写的CA,那是癌症的代号,我明白了。

怎么办呢?面对从天而降的这种命运怎么办呢?有一天,我在医院做化疗,看到窗外树上有一片树叶在风中摇摇晃晃的,始终没有下来。我想,它一定是在痴恋着这棵大树,期望着春天的到来。也许正是这种诗意的启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今后应该怎么办呢?这片树叶给了我向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我的心情突然开朗起来。在方毅副总理和高士其先生、很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鼓励下,我决定从事诗歌创作。

从1981年4月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创作了。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没有困难,但是,不能没有希望。所以,这种精神的力量是很重要的。

一些癌症的患者经常问我,你是怎么走过来的?包括一些专业作家朋友也说,他们身体好好的,这么多年,也没写出这么多作品,你是怎么过来的啊?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于坚持,一旦你有了一个目标,有了一个想法,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的老朋友汪国真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同样认为,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终会取得成功;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

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坚持,我从1981年胃癌手术到现在,四十一年过去了,写了一些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去年抗疫期间,我还出了一本《战疫之歌》,被美国普利尼斯出版社翻译成了英语,在英语国家发行,这还被中国国家精品图书馆收为珍藏图书,一些著作进入了农村小书屋,亲子教育图书目录、全国妇联的亲子教育选本中,还有暑期教育部推荐给学生要学要看的一些书。应该说取得了一点成绩。

吴聪灵:感谢郭老师!“我们都喜欢祝人一帆风顺,实际上没有人的人生会一帆风顺”真切而有智慧的话语。坚持诗歌创作,以诗歌为社会传达正气和真善美的过程,也是您在自己生命中持续注入活力的过程吧!我猜,如果别人也学您写诗来自愈,未必有效,一定是要写可以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裨益的作品,才可“回收”正气并延续青春。

郭曰方:是的。

吴聪灵:接下来,向您请教第五个问题:您多次写到黄河,我也有幸去过黄河边看壶口瀑布,被那种激扬浩荡的气魄所感染。我想向您请教的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这样的一个地理与人文地位,以及它被历代人士颂扬的精神,是否也影响了您的性格与创作风格?

郭曰方:提起黄河,真是有说不完的话。因为,我从小就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在我的血液里可以说流淌着黄河水。我的很多作品,比较雄魂大气。大江东去当然也有,似水柔情的也有,小桥流水也有,正是因为我有这种经历成长的环境,以及我在大学里学习熏陶,我个人更喜欢像李白、苏东坡、范仲淹等等浪漫主义的作品。再加上我还有一个想法,文学作品要鼓舞人心,还是大气磅礴比较好,让人感受到力量。所以,我的作品中不论写科学家,还是风土人情和山水地理,大气的作品比较多。当然,我也有似水柔情、晓风残月这样的作品,我读过像李清照啊,陆游、柳永的山水风情诗,包括现代徐志摩、郭小川、席慕蓉一些名家,我也喜欢泰戈尔、普希金、雪莱的作品。所以有时也会写一些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作品,这是另外一种美感。

原来,我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的作品写的比较少啊。退休以后,年纪大了,反而开始写得多了些。也不怕人家会说,你怎么还写似水柔情的这些作品呢?我想这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我开始写了一些这个清纯的、友谊的、爱情的、乡情的、亲情的这样的一些作品,这次朗诵会里面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是一种新的尝试。请大家批评指正吧!

吴聪灵:这让我想到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您的作品既有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又有年轻人的似水柔情。这刚好和下一个请教的问题相关:您的诗歌多数用语质雅而又雄壮大气,既有柔情亦有激情,令人读来生情,且有高声诵读的冲动。若以“文气”论,多是提振气节鼓舞人心的“浩然之作”。请问您的作品中,您自己相对更喜欢自己的哪一个或哪类作品呢?

郭曰方:如果说更喜欢哪一类的作品,其实两种都喜欢。但是呢,好像更喜欢一点大气的,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落天入东海”之类比较大气的作品,包括白居易、辛弃疾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有一种真善美的潜在美感和力量。比如,我有一首小诗写黄河,是这样的句子:

生命,原本是一条又长又宽的河流
从起点,到终点
有数不尽的河汊,和港口
也许,那沉沉暗夜
我们在礁丛中,迷失路径
也许,那离离白昼
我们在花丛中,徘徊停留
当青春的风帆,悠悠滑过
那永不复返的岁月
总有,一些美丽的漩涡
留在身后

啊,河流,当你负载着我们
滔滔地汇入大海
沙滩上,为什么潮起潮落
总也没有,平静的时候

这首诗,把大河奔流和自己那种思绪柔情,对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所以,我还是主张文学的多样化,每个作者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那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似水柔情也好,大河奔流也好,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并不矛盾。

吴聪灵:感谢郭老师!您朗诵的这首您写黄河的诗我非常喜欢。能从您的声音中感受到您作为作者的深沉的情感与隽永哲思。

透过您的作品能感受到,共和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您。而今天十多亿受益于他们奋斗成果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并不太了解他们。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二关于他们的故事?

郭曰方:关于前面的话题,我再多说一下啊。比如,我有一首诗应该属于小桥流水这一类吧,《金色池塘》,这首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成英语,在世界100个城市举办诗歌日的时候朗诵的。写的是我在大学期间一个青春萌动的故事。这个女同学到哪里去了,做什么工作,她叫什么名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因为每天傍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学校的一条金水河复习功课,我见到过她。20多年过去,我写了一首《金色池塘》:

许多往事都已老去
只有 只有那金色池塘
依然那样年轻而美丽

那一首没有唱完的歌
飘过高高的相思林
那一个没有猜出的谜
消失在流泪的雨季
站在塘边 站成了
一个冬天的雪人
我终于没有能够
说出那个字 终于
没有告诉你
锁在心头的
那个秘密

许多往事都已老去
只有 只有那个秘密
依然那样年轻 而美丽

这首小诗给我感觉也很美。所以有些小桥流水的诗,要写好,也是蛮有味道的啊。

接下来回答你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

因为长期和科学家在一起工作,他们的感人事迹,经常使我有一种不写不行的冲动。他们的事迹,他们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应该让我们的年轻一代知道,并且能继承发扬下去。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只能讲一位科学家邓稼先先生,他本来是在美国,从美国回来以后到中国科院工作,中国要搞两弹一星的时候,他才35岁。离开北京,一直到63岁才回来。二十八年,整整二十八年,都在大漠深处搞两弹一星,条件极其艰苦,他是现场的总指挥,每次核爆,他穿着防护衣,带头要跑到沙漠深处,把那个土壤啊、弹壳啊,捡回来化验,研究一下今后怎么改进。一年、两年、二十八年。尽管穿着防护衣,但是,超剂量的核辐射造成了皮肤大面积出血,得了直肠癌。有一天,同事们发现了你的胳膊怎么出血了?邓先生,他说,可能是病了。到医院一检查,直肠癌已经全身扩散,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了。中央领导震惊了。这样,邓稼先在二十八年后才被迫回到了北京,住进了北京医院。

在临终的时候,他颤动的嘴唇断断续续的就说了一句话:“我…为了…这…件…事情…死了,值得。”

他太累了,他的妻子在身边呼唤,战友在身边呼唤,罗布泊在远方呼唤,昆仑山在远方呼唤!千呼万唤,邓稼先。邓稼先再也没有一点力量睁开他的眼睛,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生命就像床头柜上的兰花一样,把他屡屡不绝的馨香撒满了人间……

所以,当我们今天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怎么能忘记邓稼先和那一大批两弹一星元勋、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大漠深处吃了那么多苦,为我们国家今天能够腰杆,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今天大家看新闻了,五个大国,中俄英法美关于核武器的联合声明。你如果没有这个核武器,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两弹一星,那我们怎么能跟这些国家平等对话、平起平坐呢?我们不是要用核武器威胁别人,但是,有了这个东西,作为国家的战略威慑力量才能建立起来。所以,怎么说这些科学家的伟大都不过分。

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朗诵艺术家们,你们多歌颂一下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年轻人喜欢追星,要追,就追科学之星。如果没有科学家,哪有歌星、影星演出的舞台呢?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是有共同的看法。

吴聪灵:前面为您朗诵的那首记录美好情愫的诗歌而欢喜。后面,听到邓稼先先生临终的一句话,不禁有泪盈眶——“我,为着这件事情死了,值得。”

今天,我们国家终于可以站立起来,和西方国家理直气壮地对话时,不免要感谢他们几代人默默的努力和奉献。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甘守大漠的奉献,为今天和未来的更多中华儿女享受年轻美丽的时光,创造了安宁的港湾。我仿佛在您雄浑大气的诗情和小桥流水的柔情里,看到了两种美的交相辉映。感谢!

郭老师,您认为在今天的和平局面下,我们基于守土有方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公民责任,和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指向和谐共生的伟大构想,在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提升人文素养与文明程度时,有哪些可以去做的建设性工作?

郭曰方: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就是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包括科技,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包括这些年扶贫的成果,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我觉得有一个相比较而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方面我们比较薄弱,有所缺失,或者说做的不够。

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来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市场经济导向等等多方面造成。不能怪我们的孩子,主要是要检查一下,我们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做得到位。比如,我们的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是不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还是过多的考虑了孩子的升学问题。不是说这些不重要,更重要的要加强对孩子的德育。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做得很够啊?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就是工作单位,我们各个单位领导,党的组织,对职工的思想教育的引导的方式和方法,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做得很好?也值得我们很好的来研究。全社会要形成一个好的大的环境,社会各界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就是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在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就不多说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艺术界、文化界是不是也应该成主动承担教育的责任,加强对青少年成长方面的教育,引导广大的青少年能够继承、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全面发展人才。

最近召开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的会议上,习总书记有重要讲话。大会文件上有两次提到“朗诵”这个词,作为朗诵艺术家,怎么能做好我们的工作,传播正能量,加强对青少年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我觉得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当然应该有创新。现在我们有很多新媒体、新的信息传播的手段,我们怎么提供精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创新,值得我们研究。我想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做好这一工作。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朗诵会也是一个很好的舞台,让我们一起努力!

吴聪灵:非常感谢郭老师!没想到今天的采访,会以对青少年的教育为最后收尾。感谢您语重心长的勉励!

郭曰方:最后呢,我想把我对人生认识的一首小诗,在这里作为结束语,诗歌是这样写的——

昨天,今天,明天

有人说 人生只有三天
昨天 今天 和明天
昨天 无论是苦风凄雨
还是阳光灿烂
无论是耻辱磨难
还是荣耀光环
都已随风而去
犹如过眼云烟

今天 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
道路依然向远方铺展
荆棘泥泞也好
关山万重也罢
你还必须 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走向明天

而明天 是一片迷人的彩霞
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看似很远 其实很近
它总是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远在天边
向你发出深情的呼唤

啊 朋友 走出昨天的门槛
抓住今天每一寸光阴
跨上通向明天的征途
一天 一幅风景
一处 一座驿站
用你的脚印
用你的目光
把昨天 今天 和明天
编织成人生最美最美的花环

吴聪灵:相信群内的诗人朋友,各位老师,也有不少是为人父母的,当然首先也是为人子女的。愿我们都从郭老师的分享中受益,得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将自我教育和子女教育,工作环境中的献力,作为建设幸福生活的诗意田园。

再次感谢郭老师朗诵的诗歌勉励我们,在面对自己人生中的三天务实笃行。让我们共同期待您的诗歌作品朗诵专场。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