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寻找杨绛五十年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汪志 2020-09-30 09:50

我一直在寻找“杨绛”,五十多年了,仍然无果。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些年了,我仍常常想起我寻找“杨绛”的事,也不知此杨绛是否我寻找中的那个彼“杨绛”。

杨绛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

1959年我初中毕业考上高中,在四川绵阳的“绵阳高级中学校”、也就是今天的绵阳南山中学读书。正是有名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的绵阳城破烂不堪,现在的警钟街街中心还有一排房子,今日的大街是由过去的两条街消平陡坡后才扩建成现在的样子。在“大办农业”的那些日子,我们不仅饿,还得停课参加劳动,经常每个男生一上午必须从城里担一挑粪水,涉过安昌江,再爬上南山中学那一百多级石梯,不少人中途昏倒是常有的事,“抢修涪翁埝”、“开荒谢家集”、“铲草飞机场”……一个又一个的“大办农业”战役,现在都还常常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们一天只有几两米,很多人用红苕叶、槐花、花生壳冲饥,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得了水肿病……前苏联的背信弃义,经常来学校和我们联欢的那些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走了,使绵阳几个国防工厂的建设受到了影响……这一切促使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落后,中国需要科学啊!

那时,我和同学们发愤读书,大家都希望能努力去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我亲自按动电钮,把东方巨龙——我们自己的火箭送上了天。这不是科学幻想,是写我们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实现理想,文章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多是我从《物理》课本上学到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这也是我最早对“科学小说”问题的探索。我所说的“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注重对现实科学的文学反映,它是根据主题需要,把有关的科学知识、包括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科学未来也恰如其份地反映出来,既深化了主题,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我把我关于“科学小说”的文章和“科学小说”寄给一些报刊,可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信。我虽然失望,但没有放异,还开始了长篇科学小说《金龙岭》的创作。

大概是1963年前后,我从一本杂志的“作品介绍特辑”中,得到署名“杨绛”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描写敢想敢做故事的小说——介绍〈神秘岛〉》。几十年来,这篇文章一直存放在我的书架上。文章中说:“这部小说描写一个敢想敢说的故事,书里人物的特色是敢想敢做而又有科学依据,所以读来很能鼓舞干劲。”说《神秘岛》“它借艺术上形象化的手法,使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富有趣味,譬如写落难者怎样由星座的高度测出纬度,由时间差测出经度,用相似三角形的定理测出山岗的高度,以及怎样造火药、肥皂、洋蜡、玻璃等等。”这使我受到很大鼓舞,也是我第一次听说《神秘岛》和它的作者法国凡尔纳。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能找到这本书。这不久我去成都读书时,才在四川省图书馆找到了它。我连续用几个星期天赶到省图书馆,用学生证把《神秘岛》一本一本地借出来,在阅览室里读完了它。这对我研究、创作“科学小说”以很大的帮助。我非常感谢“杨绛”和“杨绛”写的那篇《描写敢想敢做故事的小说——介绍〈神秘岛〉》。

一去几十年,我的生活、工作有过很多的变化,但对“科学小说”和科学传播、对科学,我始终在苦苦求索。我还希望以“科学小说”问题为突破口,认真研究科学与文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研究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以及文学的传播作用等问题。我也很想能找到那个“杨绛”,希望能有机会向“杨绛”当面请教。

我对“科学小说”的研究,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著名文学家冰心、著名科普作家温济泽等等的支持,他们不仅接见了我,还多次写信赐教,使我对“科学小说”的研究、创作不断深入。钱学森说:“科学小说不是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可以任由作家想象,而科学小说要有科学依据,科学小说是科普的一个好形式,因为它把一个科学问题通过人物和故事,变得使人们容易懂,喜欢看。”冰心专门题词:“科学小说是引导青少年走上科研之途的动力!”。

就在这些日子里,我知道了《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但不知是不是写《描写敢想敢做故事的小说——介绍〈神秘岛〉》的那个“杨绛”。于是我开始了对杨绛先生文章和有关资料的学习。虽然还没有能找到杨绛先生是否与那篇文章有关的材料,但杨绛先生的人品和精神却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我。杨绛先生生于1911年7月17日,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外还有《堂吉诃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03年杨绛先生出版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时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顾年事已高,还亲自手写完成了几万字的《洗澡》续作《洗澡之后》。她在《我们仨》中写道:“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当今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这以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钱、杨两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在做完这些之后,就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从《我们仨》中我看到,这个家庭也有着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我还看到,钱钟书、杨绛、钱瑗这“我们仨”,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志趣相投,而且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过着普通老人的生活,她听力、视力下降,闭门谢客。时而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来电话,她在温和地聊几句后总要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让人不好意思再打扰。

我虽然多次动念想设法找到杨绛先生的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希望能当面向她求教;求证此杨绛是否彼“杨绛”。但最终还是没有,因为我觉得,我是不该去打扰这位老人了。杨绛先生的精神、人格,正在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我。我认为,不管她是不是写《描写敢想敢做故事的小说——介绍〈神秘岛〉》的那个“杨绛”,两个杨绛对我一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已经就够了。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