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书评

《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书评

科学人文在线 张天霁 2022-05-18 16:22

这是一本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媒体工作者以及想要向大众讲述科学故事的科研工作者的指南读物,全书总共分为七个章节,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讲述了想要写好一篇科学随笔的方法。其中,超过一半的篇幅都在向作者介绍如何做好下笔之前的筹划、选题和谋篇布局工作,写作过程只占了一小部分,最后是关于出版的注意事项。读完全书,笔者有如下心得。

首先,作者要明白科学随笔的特殊含义。不同于新闻报道或是科研论文,随笔首先要结合叙述性和文学性,在讲清楚所见的科学现象之后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进而引发读者一定的思考。如果完全是叙述发生的事件或者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成为一篇新闻报道类的文章,无法成为一篇随笔。事实上,科学随笔的行文风格要轻巧,但内容却不能脱离科学性。作者往往会通过童年的特定回忆、日常的偶然发现和科研工作中的随感随想获得灵感,将这些灵感以笔记的形式汇总起来,然后理清其中的关系并梳理成文。最重要的是,在讲述的过程当中要夹杂着自己的感悟或体会,让读者更加简单直接地、身临其境地获得作者在事发当时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确认素材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尽量避免提及血腥暴力、违反法律法规的、涉及犯罪的内容。如果要在行文时提及作者自己的家人或好友,必须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至少要让对方知晓自己的经历将会出现在一部公开出版物当中——这就是为什么写到一些暴力恶性事件时必须要征得受害者的同意并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原因。

其次,科学随笔的篇幅不需要很长,几千字就已经足够了,但在这样的篇幅里要想讲好故事、介绍想法并引发思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行文的过程中,作者往往容易使用大量描述性的语言、大量的动词以及大量的被动语态,而这些都容易造成篇幅的冗杂。从篇章结构的角度,科学随笔也有其特定的写作“套路”:外部历程—内部历程—外部历程的结局—内部历程的结局。按照这样的行文顺序,一篇科学随笔的写法就豁然开朗了。举个例子说明,当作者发现了一些科学现象并获取了灵感,他就会产生内心的感受与心态变化,紧接着他可以观察到该现象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于是自己也得到了最终的结论。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用于当作者对另一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即故事原型—外部历程—内部历程。

再者,一篇随笔如果想要成功,作者必须事先阅读大量的资料和完成出色的调研工作,这不仅可以帮助扩充篇幅,也有益于提高作品的质量。其一是注重细节的把握。如果你是一名新闻报道记者,你会很容易明白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事实上,在描写经历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感官动词或引用一些他人的对话;如果是身处自然当中就更简单了,嗅觉、听觉、触觉发挥的作用都能被放大,这些都可以做到仅用寥寥数语便可还原当时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其二是注重比喻的运用。使用比喻的方法将你的目标和另一件更为人熟知的物品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类比起来,可以更加生动地突出目标物的这一属性,并让读者更加容易接受其印象,这是比喻的最基本含义;此外比喻在大多数时候还能发挥表达情感的作用,即当作者使用比喻手法时,通常可以选择许多类比物,在这诸多选择之中就有了情感态度的差异。在书中作者举例:马的脸难看得像一口棺材。这无疑展示了作者对舟车劳顿之苦的一种抱怨。其三是注重调研的展开。很多时候科学随笔来源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要对其进行论证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网站,询问专业人士的意见等,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怀疑自己是否走进了死胡同,因为你有可能会获得别样的启发,开辟另一条通道。

此外,当作者真正开始进行创作,就注定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每个人在写作时候的风格都不尽相同,而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固定的风格是能够让所有人都喜爱的。许多作家在自己写作生涯的初期都是模仿着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一点点地雕琢,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认为,写作风格并不是一种高深莫测、难以捉摸的东西,就像我们每个人日常说话交谈,语速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措辞有雅有俗。写作也是一样,正是在书面上体现自己个性的过程。随笔的开头很重要,通常就奠定了全篇的行文风格与口吻。在书中作者提出可以在开头设立一个“矛盾”,以此展开回忆或者描述现象。这个“矛盾”发生的点通常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为全文提供一个合适的向导。而在行文过程中,提纲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可以督促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速度行文,不至于偏离主题、中断创作或是越写越慢。

最后,科学随笔的编辑修改与出版工作质量高低是书稿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最好的办法是当初稿完成后,先放在一旁,让自己从写作状态中跳脱出来,进而以一个读者的角度重新通读,不时地询问自己:书中是否有结论性错误之处?书中是否有冗余重复之处?书中是否有不合逻辑之处?当然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是把书稿交给一个亲近的好友或亲戚阅读并给出反馈意见。与出版社的编辑进行沟通时,要耐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配合修改和核查过程。

科学随笔与科普的区别在于科学随笔不仅阐述科学现象与事实,更能传递科学思考的心路历程和传播过程,这些都让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每一个人能更好地认识科学、认识自我。《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一书不仅系统性介绍了科学随笔的写法,自身也正是一篇教科书级别的科学随笔范例,全书的写作正是运用了书中介绍的手法,是一本所有科学传播工作者必备的工具好书。

 

(本文转自“科学人文在线”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