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大学时光——评张持晨主编的《健康人文:大学生健康管理篇》一书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潘晓洁 2019-03-29 14:44
“上了大学就轻松啦,彻底自由了”“大学可以邂逅美好的爱情”……读高中时,老师总会将大学描述得如童话世界一般,号召大家全力备战高考。等到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山水环绕的校园、温馨舒适的宿舍、活动丰富的社团,一时间,激动、好奇、迷茫、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感觉迎面扑来,让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在我还天真地做着白日梦,在强手如云的专业里屡遭挫折,在处理复杂关系抓耳挠腮时,恰好看到了张持晨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健康人文:大学生健康管理篇》一书。初翻此书,我并没抱很大希望,毕竟它没有华丽的封面,还略微有些不起眼。但细细读来,我发现它确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全程、全方位指导自己,该书亮点有三:
亮点一:图书所涉角度全面,内容贴合实际,能够解答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学习应试、人格交往、情绪控制、恋爱与性、生活方式及职业规划方面的常见疑惑与难言之隐。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由于我就读的是医科院校,课业繁重,入学初期就被人体解剖学、医学高等数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科目压得喘不过气。我自觉是肯吃苦、求上进的好学生,上了大学后,我仍旧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老师讲课时奋笔疾书记笔记,甚至能做到将老师的讲话内容一字不落地标记在书本上,一上午四小时下来,书记满了,手酸了,可脑袋却空空如也。每天早早去自习室学习到十一点。半个月后,我感觉自己都快被学习折磨疯了,费劲学习却没任何收效。为了排解“一无所长,技不如人”的自卑困惑,我开始沉迷小说,在图书馆选书时,无意中发现了此书,书中“学习应试”一章让我认识到学习方法的缺陷:虽然我书上记满了笔记,可真正消化的却不到十分之一;虽然我坚持自习,而实则是以学习的幌子玩手机,成绩自然不如人意。也明白了高中时期,老师是引导和约束,我们只用按部就班的学习即可;而大学却不同,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自觉性与主动性更为重要。想明白了这些,我焦躁的内心逐渐得以平复,并逐渐走出了“苦闷学习”的怪圈。
我想,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四都是渴望又可怕的一年,开心的是即将成为“社会人”中的一员,害怕的是在各种选择中摇摆不定。我大四上学期也是如此,是先考研还是先就业?考研的话,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就业的话,怎样找到合适的岗位?由于前期缺乏明确的规划,我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迟迟无法做出决断。迷茫之中,我从书中找指引,根据书中的SWOT分析法,剖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从而决定了先就业,并想好了意向工作单位,经过重重考核,最终得偿所愿。
亮点二:书中标题新颖别致,既有“伯牙鼓琴,谁为知音”的诗情画意,又有“名包名表都是浮云”的网络用语,还有“‘量’小非君子,无‘烟’不丈夫”的趣味改编。正所谓,好的标题是文章的灵魂,独具匠心的语言能够极大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意愿,也更符合服务大众、造福读者的科普初衷。
亮点三:文中的几十幅小插画均为作者原创手绘,创意十足,形象鲜活。遛时光闹钟的小孩、在众多社团中晕头转向的小人、沉浸在网恋中的恋人等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在阅读中找到了绘画的乐趣,并尝试将绘画与学习相融合,画骨骼、画人体构造,不仅有助于自己记忆复杂的医学知识,也给周围人带来了乐趣。
《健康人文:大学生健康管理篇》一书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对象,开篇以唯美生动的章节题目让人眼前一亮,容易增加阅读欲望;每章以丰富的案例导入,借助深入浅出的语言,更加贴近现实,容易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正文中通过贴切的手绘漫画佐证文字内容,让原本生动的文字锦上添花。该书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能够针对大学生从步入校园到迈入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让大家在阅读中排解困惑,寻找出路,拥抱健康快乐的生活,是一本难得的特别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