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书评】生命从分子说起

【书评】生命从分子说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马赵扬 2019-03-12 17:15

《分子》是一本科学通识读本,译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菲利普·鲍尔,他拥有物理化学及哲学研究背景,曾担任《自然》杂志编辑多年,兼职专栏作家,2005年写作《Critical Mass: How One Thing Lead to Anther》 (中文译本《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并获得“安万特奖”(该奖项为国际科普图书最高奖),是一名功力深厚的科普作家。

菲利普·鲍尔给这本书起名《分子》,以“分子”命名,而非诸如“原子”“物质”之类,是因为他认为:分子是具备化学意义的最小单元。

在亚微观世界里发生的故事要通过分子而不是原子来讲述,分子好比是一个单词,而原子则是字母。作者用“语言”与分子的世界做比,形容得非常贴切。尽管有时字母可以被看作一个单词,但大多数的单词是若干字母按照特定的次序组成的。当然,还有分子单词自主结合成的句子,不同句子所组成的文章,以及其中的语法规则等。然而,如果继续向下引申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分子之间的“交谈”“合作”甚至“集体行为”,细思下去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疑问“这些分子有意识吗?”当然,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我们无法探知到这样的意识,不过,菲利普·鲍尔坚信“分子没有意识”。

《分子》名义上是关于分子的描写,其实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描写的是生命的分子,也就是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他结合了学科发展的历程,把课本里的知识更为生动地阐述给读者,如果读者有一定的生物化学素养,读起来则更加津津有味。作者从“分子的定义”开始,讲到分子的大小形状、如何人工合成分子,其中穿插着这些信息被发现的过程,分子的结构及其分子式的演化过程,以提问的方式,一环套一环地拨开分子世界的层层迷雾,配合各种分子图片,给我们讲了一堂生动的大课,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整本书充满了文学气息,每一次内容的进阶,作者都会花费很大的篇幅做铺垫,他先提出问题,比如:什么是生命?诗人说:自然真意人皆悟,道常无名未可信。英文原文是“Nature is what we know, Yet have no art to say”。科学家说:我们都知道活着的感觉是什么,我们却无法用别的什么词语描述它们。他以生命做引子,说细胞是“生命的原子”,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更小的存活单元,然后讲到“细胞里的大腕”——蛋白质,从而引出酶、氨基酸、多肽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的蛋白质,讲到蛋白质的加工过程,引出遗传基因(DNA、RNA)在细胞工厂里的工作,讲到个体的遗传特征,引出人类的进化在基因层面的发生过程。作者在讲分子生物学的同时也在讲人类发展的历史、分子生物学的历史,他将每次变革的历史事件穿插其中,起承转合,阅读的过程像在聆听生活中的某一事件,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像细胞的分裂、氧气的运输、能量的转换),各种分子级别的生物名词是故事当中的主角,读起来极其生动有趣。

作者的文笔之娴熟和对分子生物学的超强解释能力毋庸置疑。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可以轻松的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分子生物学中各个分子及其发生过程的鲜活图景。至此作者的目的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在知识传递的背后他真正想要传达的。

亚历山大·芬德莱说过:有的人仅凭一己之力扩大了产业范围,提高了大众的劳动效率,而对科学家蒙昧无知的社会大众却疑虑重重,横眉冷对。(原文是:The people as a whole, being ignorant of science, have mistrusted and looked askance at those who alone could enlarge the scope of their industries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labours.)

一直以来,“化工”、“合成”等词在人们生活中笼罩着一层负面的阴影,人们总是一边享受着化学带来的好处,一边又警惕着化工制品似乎并不可靠。对于化学的恶,人们总是念念不忘、避之不及。人们心中对生化的恐惧为行骗者提供了打开其心门的钥匙,使得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打着有机无添加、纯天然的名号来宣扬产品的可靠性,从而大幅提高商品价格的行为;以及一些宣扬生物制品、化工产品危害性的流言,更深的加剧了人们的不安情绪。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介绍分子以及生物化学的内容,让大众能够平和的对待科学,就像对待生活中的日常一样,不用闻之色变。作者摒弃社会上普遍流行“化学的”“合成的”就是糟的坏的,而“天然的”则是好的说词,希望大众能够更理性一些。作者努力想说明,那些控制我们人体的分子层面的过程,其实与化学家或者称为“分子科学家”想要创造的区别并不大,因为生命本身就一直在不断循环着的生物的、化学的、合成的、分解的过程。

《分子》这本书,读来满是学问又令人心情愉悦,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内涵的温情,非常值得一读。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