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书评】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书评】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夏志 2019-03-02 09:24

何谓健康,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这些年来在各类媒体上不难看到“祖传”“偏方”“宫廷秘药”等各种铺天盖地的宣传,该相信什么,摒弃什么?在鱼目混杂的医药市场中,如何才能火眼金睛,远离忽悠呢?还有充斥着各类保健品广告,听了“他好我也好”,好似全中国的男人都得补肾;听到“今年过节不收礼”,好似全中国的老人都得补脑白金。各种噱头也一再推波助澜,为吸引民众的眼球和鼓囊的钱包,一再刷新着高度。

正如《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书中所述,贪吃、能吃,本是巨大的生存优势,不仅是人类,所有“成功”的动物物种都是如此。在食物匮乏、充满天敌的环境里,能量储备关乎生死。我们的身体天然喜欢多吃,以备不时之需,以存储在未知和危险环境中所需的应急能量。因此,当琳琅满目的美食一再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诱惑着我们那本就不够坚毅定力的时候,那种吃、吃、吃的生存本能,造就了超重、肥胖以及随之而来的高血脂和糖尿病。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以脂肪、糖和胆固醇代谢为主核,清晰展示了日常饮食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故事。当然,也穿插了诸多常见药物,如减肥药、他汀、胰岛素等药物开发的前世今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本告诉你该如何进行疾病治疗或健康管理的书,此书把食物与代谢,既从摄入食物到最后排泄的全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能量如何吸收,如何代谢,食物从进入嘴和胃肠,便开始了怎样的历程。为什么会有胖瘦之分,脂肪是如何堆积且为何会十分“偏好”的停留在肚子或胳膊腿上?饮食和运动的关系、能量和代谢的关系、血脂及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等。

当然,为使读者便于理解,该书作者做了诸多形象而生动的类比。如把血液中堆积过多的脂肪,比成好似混有太多泥沙的河水;把载脂蛋白比如成血液中运输脂肪的潜水艇;此外,还特别强调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逻辑学误区——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别和联系,并以冰激凌销量与鲨鱼攻击人的数量作了类比。

作者的文学素养颇高,能把生涩的科学发现讲得津津有味。各种场景描绘细致而生动,加入了小说类的写作手法,语言文字不仅生动活泼,还带着畅快的跳跃和唯美宏大场景境界。时而在严肃的科学之中插入一些有趣的旧文,时而在紧张的科研之时飞入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史,有趣有料,可谓神来之笔。

作者说,此书旨在“讲讲我们身体里脂肪和糖的秘密,讲讲关于肥胖,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故事。”他做到了,此书不仅讲明了身体里的脂肪到底有何作用,脂肪是如何维持平衡,又为何会像脱缰的野马般失去控制,从而导致各种痛苦的疾病,最后,也讲清了能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的科学发现来理解疾病、开发药物,进而保护我们的身体。

当然,那些由高血脂所引发的“血案”,以及胆固醇所造成的是与非,种种故事在作者笔下一一展开,引人入胜。而糖尿病的前世与今生,各种诺奖背后的八卦史,无不令人神往。尤其那些拗口而枯燥的专业述语,在作者的笔下,竟能变幻成活灵活现的玩偶,立体地展现。

 

此外,这还是一本讲授科学之路艰辛与荣耀历程的故事会,讲述了科学家如何一路探索,披荆斩棘、照亮黑暗、拔除蒙昧的历史。有趣有料的科学故事让你亲身感受到科学的优美和科学的力量。

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司空见惯,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让人见怪不怪。即使是最为专业的人士,也实难向普通大众浅显易懂的阐明自己领域高深的话题。兼顾科学和普及,甚至达到较为高明的平衡,深入浅出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了。可本书,做到了!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