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书评】文画同行 美美与共

【书评】文画同行 美美与共

——评《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

科普创作 张志敏 2021-02-24 22:17

著名医生特鲁多(E. L. Trodeau)的墓志铭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偶尔在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正如这句话所隐含的,医学从来都要回应他人痛苦,因而需要带有暖人的温度,闪耀人性的光芒。自古以来强调“上医治未病”,让预防跑赢疾病是每位医者的初衷,也是今天医学科普的终极追求。然而,如何消除和缓解普通人讳疾忌医的心理,引导人们主动掌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精神,是现代医学科普的重任,也是仍需要面对的破冰之战。在此方面,《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丛书》包括《前列腺七十二变》《“尿圈”细菌通缉令》《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三册,由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发源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专家团队创作,辑录67篇科学美文和200余幅原创彩色铅笔画。相较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实操类、叙事类医学科普图书,《丛书》创作上的重要特点是“美文+漫画”,在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

一、术业有专攻,给读者权威的科普

科普创作与作品首先要确保科学性,业内对此历来有广泛共识。2020年9月,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五家机构联合发布《科普伦理倡议书》,再次强调“坚持科学性原则,鼓励科普原创”[1]。的确,对于一部科普图书而言,只有具备科学性,甚至权威的科学性,才有进一步传播的价值和基础。


图1 《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三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丛书》所讲述的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紧密关联,关乎男女老幼的健康。科学地回应大众关切才能彰显科普作品的价值。从创作团队、创作理念和规范等若干角度看,《丛书》在科学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有力保障。一方面,《丛书》创作团队来自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由国内首屈一指的泌尿外科专家组成,担任主审的郭应禄教授是中国泌尿外科学和男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宋刚副教授担任著者。专家团队不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还长期在科研一线上探索疾病本源。另一方面,这套丛书的创作严格遵循医学科研论文的“循证”方法,所涉及的医学知识、方法、过程等,都以科研成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普化阐释与解读。例如,《丛书》参考了郭应禄院士主编的《腔内泌尿外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年版)、《肾移植》(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等专著和文献。与此同时,《丛书》还将大量北京大学自主创新成果融入到科普中,例如中国第一台国产碎石机、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新型磁共振-超声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技术、分娩镇痛技术、人工智能影像阅片技术等,将泌尿外科前沿科技成果的科普化向前推进了一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借鉴赏风景之笔,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如果借用此诗句,强调科普创作的科学性也不无贴切。《丛书》正是依托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深厚的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基础,成就了自身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另外,《丛书》在讲解泌尿系统健康知识的同时,还教会读者辩证理解健康和疾病,启发读者思考,将科普从知识层面升华到思想和精神层面。

二、医者仁心,给读者有关爱的科普

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健康更是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疾病往往意味着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冲击,普通健康人缺乏深入了解疾病的动力,不愿阅读“冷冰冰”的疾病科普,只有到了生病之时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觉少”。所以说,医学科普需要准确把握受众恐惧、忌讳、逃避等心理,创作出有情感、有温度、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阅读和进一步了解医学科学的兴趣。

以《丛书》讨论排尿这一话题为例。排尿是人们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活动,但是健康人很难意识到正常排尿功能的重要性,就像人们平时感觉不到氧气的存在,只有在窒息时才意识到氧气对生命的至关重要。为了能让读者接受这个话题并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丛书》并没有上来直接讲疾病,而是绕开读者不愿看到的痛苦,先从幼儿时期的排尿中枢发育和排尿训练讲起,循循善诱,逐步延伸到尿频、尿急、尿痛等常见症状,最后才揭晓相关疾病的防治要点。正像特鲁多所说的那样,去“安慰”健康人,“帮助”有症状者和“治愈”患者,让各人群都感受到医者的关怀仁慈之心。

再如,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往往意味着创伤、并发症,患者接受手术时存在诸多疑虑。为化解读者担忧,《丛书》还将令人生畏的手术过程写成科普武侠小说,文字幽默,图画生动。例如,《有形之刀与无形之刀——前列腺癌的根治手段》这章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分解成数个武侠招式:

第一回合——拨云见日(清理前列腺表面脂肪);
第二回合——一招锁喉(缝合背深静脉复合体);
第三回合——出手无招(切断膀胱颈与前列腺基底部);
第四回合——翻江倒海(分离精囊、输精管);
第五回合——暗香疏影(切断前列腺侧韧带及前列腺尖部);
决战回合——玉女穿针(吻合膀胱颈与前尿道)。

据创作团队转述,有一位患者接受手术前读了《丛书》,在医患交流平台上给医生留言:“六个回合的神刀和深藏不露的高招,定能将肿瘤恶魔彻底根治,尿路完美重建。”

三、文画同行,给读者有意趣的科普

医学科学规律具有复杂性,疾病表现也存在多样性。如何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单,这是医学科普创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丛书》创作团队采用的“美文+漫画”的表达方式,成就了作品的通俗性,也增加了文艺气息和意趣。

一方面,作者善用修辞,大量采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托物寓意,将医学知识和逻辑通俗化。例如,将肾脏比喻为“垃圾处理厂”,将“膀胱过度活动症”比喻成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把雄激素称为前列腺的“面包”等等,不但十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同时,这些修辞方法还被运用到章节标题上,如破译尿液“密码”、尿液的“安检机”、颜色的“革命”等等,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读者深入阅读下去。作者还将诗化的语言与拟人手法结合起来。例如,《微生物的自白》这章是这样开头的:

星辰看似渺小,实则因为遥远!
尘埃真正渺小,却能在空中飞舞!
我比尘埃更小,是他百分之一!
我又无处不在,万物供我栖身。
我生名谓细菌,“细”是我形,“菌”为我本。[2]

短短五句话,就将微生物的大小、分布、形态、本质特征交代得清清楚楚。

另一方面,《丛书》美文与漫画融合,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给读者以美的意趣享受。文字之美如前所述。绘画方面,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接受度,《丛书》几乎不用解剖图,而是用纯手工彩色铅笔绘制的原创医学科普漫画。例如,为了说明男女尿道的差异,《丛书》团队绘制了具有中国风的彩色铅笔画,以两条不同的栈桥来对男女尿道进行比喻说明,栈桥的长短比例、弯曲程度都是经过精密计算,根据男女尿道的实际数值设计而来。读者一眼就看出女性尿道短而宽,男性尿道细而长的特点,从而明白为什么女性泌尿系统更容易感染。


图2 男女尿道彩色铅笔画示意

四、结语

我们都认识到,科学传播想要走完最后一公里触达公众,需要多样化的作品与多渠道的传播。《丛书》团队没有止步于三册图书,他们以《丛书》内容为蓝本,衍生创作出多种形式的科普内容。例如,将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内容改编成医学推理微小说《医学拍案惊奇:倒在女儿婚宴上的民国富商》,并配上原创动画在微信公众号上传播;将泌尿系统结石内容改编成健康节目《结石传言大揭秘》,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播出;基于《丛书》内容制作形式活泼的短视频通过微信视频号进行传播,等等。这让我们看到《丛书》作者这样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在临床诊疗、医学研究和健康科普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他们防“病”于未然,分秒必争地与疾病赛跑,保卫人民大众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普伦理倡议书[EB/OL].(2020-09-24)[2020-10-05].http://www.kpcswa.org.cn/web/news/092443Y2020.html.

[2]宋刚.“尿圈”细菌通缉令[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张志敏,文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普创作、科普活动与科普评估。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20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