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一部讴歌中国精神的力作

一部讴歌中国精神的力作

——读郭曰方的新诗集《战“疫”之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叶英儿 2021-02-10 20:53

2020年5月的一天,我收到著名作家郭曰方的《战“疫”之歌》和《脊梁》两本新书,再次被郭老的创作激情所感动。因为疫情,大家都忙得一塌糊涂,顾不了西,也顾不了东,再个就是因为不能外出,烦恼、焦虑等等什么都有,这是一个烦人之年,也是一个考验之年,更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沉重之年。民族危难时刻,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战士。在战“疫”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如天上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作家们没有缺席。他们始终站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向上,听党指挥的战线上,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篇章。

诗人郭曰方心系战疫一线,不顾年迈体弱,仍夜以继日,以高昂的激情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集中创作了15首系列长诗,抒写了抗疫中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中国力量,讴歌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战士和他们所呈现的中国精神和人性光辉。用诗句记录这场全民抗疫的感人时刻,谱写人民战疫的英雄赞歌,海燕出版社3月出版的《战“疫”之歌》,是郭曰方弘扬真善美,激发正能量的洪钟大吕之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上下迅速响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强大力量。一线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全国人民共赴时艰,守望相助,数不清的医疗力量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湖北……这一切,不仅温暖了一座城,更温暖了所有中国人。郭曰方在《生死相依》诗中写到:己亥年末/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武汉/迅速蔓延/寒风呼啸/江河呜咽/武汉封城/湖北告急/整个中国/都在哭泣。”“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战士/我们的白衣天使/告别团聚/率先出征/扑向救死扶伤的战场。”“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纵然隔着千山万水/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把骨肉亲情分离。”诗人饱含着热泪在吟唱,“危难之际/病毒 虽然暂时隔断了/山川空间的距离/却永远 割不断/每一个中华儿女/与祖国的生死相依。”发自肺腑之言,是诗人那颗同人民始终在一起的火热之心。诗虽然不长,但我们从中感到的却是整个历史碎片、时空和难忘灾难记忆,他们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视野里,这就是我们在茫茫时空中所能定格的瞬间和不灭的精神。

他在《中国力量》一诗中写到:“花开花谢/潮落潮涨/斗转星移/江河汤汤/中华民族/与日月星辰同行/五千年岁月沧桑/灿烂的历史文化/道德风尚/沉淀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洋洋洒洒 写下了/多么壮丽辉煌的华章。”“你看 10天/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12天 又一座/雷神山医院/点亮希望/汗水在这里闪光/爱心在这里闪光/期待在这里闪光/胜利在这里闪光/中国速度在这里闪光/中国奇迹在这里闪光。”整首诗基调高昂奋进,铿锵有力,歌颂了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才是拯救武汉人民生命的灵丹妙药。这样令人震撼的诗作,恰恰是诗人的深邃和智慧,这样简洁的诗歌,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峰,蕴含了无穷的回味和力量。艰难、磨难、易逝的存在与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巧妙结合,使诗歌的主题得到极大升华,也展示了诗人驾驭诗歌艺术能力的娴熟和对生活人民的热爱和渴望。人生的短暂和艺术的永恒,在诗人这里转换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在艰难、短暂的生存过程中,不忘歌唱,不忘弹唱出生活的五线谱,把中国精神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敬礼,生命卫士》中诗人写到,“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深深的敬意/那么 就让我/站在春天的田野/用泪水和微笑/用敬意和诗句/一千倍 一万倍地/赞美白衣战士/赞美最可爱的人/是他们 用无私奉献/换来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他们 用坚挺的脊梁/撑起共和国高大魁伟的身躯/敬礼 我们的白衣战士/敬礼 我们的生命卫士。”据2020年2月23日媒体报道,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白衣战士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急难险重面前,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一场灾难,唤醒无数人心中的良知,他们奉献,牺牲,他们的道德风尚和精神品质似金灿灿的黄金,难得,可贵。诗人用优美的音符表达人性之美,表达大爱无声,给人们以无穷的慰藉和想象空间,这种写法,令人喜悦和惊异,它所表达的境地之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和许多伟大的作品一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整首诗在语言和句式上都很简洁,富有表现力和张力,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感和浓郁伤感的理想之美,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性的精神元素。

《东方女神》歌颂了被誉为东方女神的李兰娟院士,分秒必争地与病毒赛跑。73岁的她,率领团队成功分离出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并亲自率队,驰援武汉,走进最危险的病区,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冲锋在抗疫最前线。诗人写到:“73岁的高龄/依然冒着寒风/不辞辛劳/深入险境/所到之处/传递的信心 力量/播洒的是雨露 春风。”“啊 东方女神/我们的李兰娟院士/医术精湛/心灵圣洁/医者仁心/无愧天地/杏林史书将镌刻/你的名字/你是一位/播洒光明的白衣战士/更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巍巍丰碑/将永远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矗立在人民心中。”有人说,女生要学李兰娟,男生要学钟南山,可见这两个人的影响力,医者仁心,医者更要有高超的医术,这是有目共睹的。诗人的语言像风一样转变自如,他赞美院士,赞美她的圣洁心灵,赞美她的精湛医术,是需要经历过一种怎样的精雕细刻,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共鸣,经历过一种怎样的阅历、怎样的一种哀戚,才能写出这样的诗篇。艺术和现实的融合,用女神比喻女神医,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些巧妙的关联,使人们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令人惊异,产生了诗意美的境界。这种唯美,大气,使诗人的作品更有高度和接地气。

又如,《夜空,那颗明亮的星星》,诗人写到“刘智明院长走了/噩耗 如晴天霹雳/在武昌医院/在整个中国/激起 巨大波澜。”“我问风/风说 他没有离去/我问雨/雨说 他没有离去/我问山/山说 他在花丛里/我问水/水说 他在山林里。”这种感伤、忧郁、明丽的诗句,既具有意象之美,又生动感人。

他写出了高度,写出了人生的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和对现实的惋惜及无奈,把我们引向一种诗的倾听和娓娓诉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诗人的语感和活力,在这首诗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写诗能写到这份上,我们只能叹为观止了。这首诗的语言功力,是锤炼出来的,清新,秀丽,浅显平易,可见诗人的天才、个性和高超艺术修养。

该本诗集以《迎接春天》结束。“春风 抹去了泪水/终于 送走了/那个风雪弥漫 几乎/连笑容都冻僵的冬天/亲人的哭声 已经/渐渐远去/那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平息/太阳 扫去漫天乌云/又露出温暖的笑脸。”“记住 这个异常寒冷/而漫长得冬天/如果 人类忘记昨天/忘记今天 一次又一次/血染的教训/。”“那么 被歼灭的病毒/迟早 还会死灰复燃/。”“人们啊 记住吧/记住昨天/记住今天/我们更应该珍爱明天/明天 历史的悲剧/决不能 决不能/再次上演。”的确,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党中央的坚强统一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春天一定会如期而至……

这部诗集为中国抗疫诗歌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写实与务虚,虚虚实实;纪事与抒情,事事有情。虚实情景,自然交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郭曰方的诗歌既简练而又空灵,他总能在自然和生活中选取细节和意象,道出了生命的无常和玄奥。结尾诗作《迎接春天》优美、灵透,语言功力老到,令人刮目相看,借助对客观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想象和描述,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辩证关系的真实感受。诗中呼吁人类要善待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平衡,爱惜大自然馈赠的宝贵遗产,再次呼吁记住昨天,记住今天,更要珍爱明天的美好景愿,决不能让悲剧重复上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部响彻云霄的英雄赞歌,再次证明这个观点。文艺创作要根植于人民的土壤,要反映人民的心声,要为人民而歌,成为时代的号角。无疑这部诗集是真正做到了,她不但弘扬了主旋律,也传播了正能量,这就足够了。《战疫之歌》作为诗记时代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人民英雄壮举的一部力作,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