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书评】评《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

【书评】评《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唐诗萌 2019-01-29 16:49

2018年10月,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得主陆续揭晓,表彰了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英国等数位科学家在治疗癌症、激光物理、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等领域的突出贡献。诺贝尔奖可谓是科学界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广、知名度最大的奖项,每年的这一科学盛会都会得到社会的众多关注,吸引公众去了解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

如果你对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研究感兴趣,却又觉得他们的科学论文晦涩深奥,那么《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正是你所需要的一本书。这本书集结了20位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理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科学美国人》这一世界知名的科普期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这些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在自身研究领域的科学进展和成果,是了解这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的一个良好途径。


《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12月)

作为一本科普文集,这本书根据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个奖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共9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科普文章,内容涉及光学、电学、材料学、量子理论、中微子等研究领域;第二部分共3篇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科普文章,内容涉及核小体、蛋白质、细胞机制等研究领域;第三部分共5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科普文章,内容涉及基因打靶、端粒酶、细胞运输机制、大脑定位系统等研究领域。

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描述,这本书所集合的科普文章大多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配以形象的插图辅助读者加深理解。例如约翰·霍尔等人撰写的《用光尺丈量时间》一文中介绍了“光梳”技术的应用,通过类比的手法,把“光梳”的作用原理类比为我们所熟知的摆钟,生动地阐释了“光梳”可以将可见光的高频率转换成可以测量的低频信号的技术应用,拉近了原本比较陌生的光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常识的距离。


摆钟与光梳

除了增加对前沿科学领域的了解,通过阅读这些科普文章,读者还能够增进对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思想和探索历程的认识。这本文集第一篇的作者是杨振宁先生(他也是这本文集中获奖最早的作者,其他作者均为2005-2015年间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杨振宁先生撰写的这篇题为《20世纪数学与物理的分与合》科普文章中,他并不是采用罗列自己在基础物理学上的理论成果的行文方式,而是撰写了自己在研究中的思考历程,和大家谈数学和物理“这个分开的关系怎么又合了起来”。在当时科学界物理和数学完全分家的主流思想下,杨振宁先生在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数学与物理之间奇妙的联系,例如他发现规范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的数学结构非常相似,于是找数学系好友赛蒙斯讨论数学,才意识到原来电磁学中许多物理观念在数学的纤维丛理论中有对应观念,由此发表了一篇重要科学论文,用物理学的语言解释电磁学与数学家们的纤维丛理论的关系。这样的科学思想也是科普文章所传达的一项重要内容。


杨振宁、赛蒙斯夫妇等(2005年摄于清华大学)

追求真理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科研探索历程,能够成功登上科学顶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具有不畏艰难曲折、坚持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这样的科学精神在他们撰写的科普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马里奥·卡佩基由于在“基因打靶”技术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替换目标基因》一文中提到,1980年他向美国政府申请资金以检测基因打靶的可行性时被拒绝了,因为当时受理这份资金申请的科学家认为这一项目研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被拒绝了,卡佩基仍然没有放弃,在缺乏资金的困境下,他进行了一场“赌博”——利用另外一个项目的资金继续推进这一研究,如果实验失败,他的另一个项目也将拿不出有价值的成果。最后在他的坚持下,这一实验幸运地成功了,表明基因打靶技术在细胞内是可行的。

优秀的科普作品是能够传播科学知识、传达科学思想、传递科学精神,进而改变或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作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科普文集,拉近了读者与诺贝尔奖得主之间的距离。我相信这本书的读者都能在阅读中获益。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