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度中国少儿科幻的创作样态与思考

【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度中国少儿科幻的创作样态与思考

科普创作评论 崔昕平 朱蓉 2024-01-12 19:43

据中文科幻数据库(CSFDB)数据显示,2022年度我国少儿科幻图书出版物约118种,其中,引进版图书约56种,接近半数①。较之上一年度,出版数量上并未有明显提升,原因之一是受疫情影响,出版相对受阻,多家出版社的少儿科幻图书出版进度延后,但整体而言,少儿科幻创作呈现出队伍不断扩容,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2022年度中国少儿科幻创作具有下述特征。

一、少儿科幻创作领域作家结构新变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我国少儿科幻创作以一种与科技时代高度契合的幻想模式,成为本土幻想儿童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一。从创作队伍看,前期出版策划对少儿科幻文学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已经逐步显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度参与少儿科幻创作的作家数量已近百位,作家结构也逐渐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

当代中国少儿科幻创作领域有一批深耕儿童科幻文学创作多年、深受小读者喜爱的作家,如张之路、杨鹏、超侠、陆杨等。当然,他们的创作领域不局限在少儿科幻,也在同时创作大量非科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张之路,既有《霹雳贝贝》这样的少儿科幻作品,也有《第三军团》《羚羊木雕》《吉祥时光》等其他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近年来,更有意识地投入到科幻题材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家逐渐增多,如刘东、翌平、刘虎、伍剑、廖小琴、彭绪洛、黄文军、秦萤亮、李珊珊、李晓虎、小酷哥哥等。还有一批原来面向成人读者进行科幻创作的作家,近些年,也有意识地投入到面向儿童读者的少儿科幻创作,如王晋康、吴岩、董仁威、赵海虹、程婧波、凌晨、彭柳蓉、宝树、江波、阿缺等。另外,新世纪以来,在多项儿童幻想文学与少儿科幻文学奖项的评选中,一批少儿科幻的新人作家脱颖而出,如在“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的马传思、王林柏、蓝钥匙(李军政)、石囡、任军、源娥、杨万米(杨华)等,还有在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科幻星云奖中获奖的徐彦利、姜永育、小高鬼(张军)、何涛、贾煜等。

上述作家中,不少人在2022年度有新作面世,众多少儿图书出版机构也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开垦、开拓少儿科幻这一新的童书增长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少儿科幻创作类型单一、数量有限的局面。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作家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作家对科幻与少儿科幻的理解的不断深入,提高了少儿科幻创作样貌走向多元的可能性。

二、2022年度少儿科幻创作的新意与亮点

综观2022年度中国少儿科幻创作,既承继了少儿科幻文学的创作传统,也凸显了新时代以来少儿科幻文学的鲜明变化。

(一)跨界创作推动少儿科幻的个性化开拓

所谓“跨界”创作,指作家的主要创作领域并非少儿科幻,但近年来屡有创作实践介入到少儿科幻这一领域。这构成了少儿科幻一个具有新意的时代特征。

科幻文学领域的不少作家逐渐将目标读者的范围扩大至中小学生群体,开始了少儿科幻文学创作。如被视为中国科幻“更新代”代表作家之一的江波跨界到少儿科幻领域做了颇为成功的创作尝试。江波的“无边量子号”系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时光球原创少儿科幻小说”系列的重点项目,基本以每年一部的创作节奏精心打磨,继《无边量子号·启航》《无边量子号·迷途》《无边量子号·惊变》出版后,2022年推出该系列的第四部《无边量子号·火星》。故事以23世纪为背景,月球和火星上已经有人类建立的永久基地,人类还建造了无边量子号,开始了对“第二地球”的探索。一群少年登上无边量子号,踏上探索星空之旅。江波的“无边量子号”系列,科学幻想的境界开阔,科学逻辑严谨、缜密,是少儿科幻中“硬科幻”书写的标识性作品。吴岩教授评价该系列“场景恢弘,格局庞大”,作品中的少年充满了信念与勇气,深受少年读者喜爱,堪称中国版的《安德的游戏》。

董仁威跨界创作的长篇少儿科幻小说《三星堆迷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宝树跨界创作的历史科幻小说《猛犸女王》是2022年最有意义的两部少儿科幻开拓之作。前者的最大新意在于很难用现有的少儿科幻分类做出界定。小说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考古之家,密铺了三星堆考古的相关知识,使得小说读起来有类似于科普作品的阅读感受。但很多情节又是虚构的,包括小说中对三星堆之谜的准确阐释,也是作家的推想。因此,这部作品的创作核心,不局限在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而是指向巴蜀文明的诸多未解、未证之谜,呈现一种探究精神,甚至传达一种考古观点。诚如董仁威在序言中的表述:作家是意在“假‘科幻小说’之外衣,将我的种种推测公之于众。[1]”作品采取了科学思维的写作模式,也令读者在阅读虚构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呈现了创新魄力与文化深度。厚重的历史类科幻创作,由朝向未来人类征程转向朝向生命曾经的来途,这已逐渐构成当下部分科幻创作的想象路径。这样一种创作动向,经由历史型科幻创作的重要实践者宝树,传递到了少儿科幻创作领域。宝树的《猛犸女王》对远古展开了历史幻想,作品中,古生物知识的铺陈严谨而扎实,人类、人犸怪、猛犸等各种生物共生的场景描绘逼真而生动;不同物种对生命的认知与精神格局,作者对人类的贪欲、野心、私心的拷问,又深化了作品的深度。这部作品与宝树2021年出版的《灭绝古陆》都是作者将历史科幻题材引入少儿科幻创作成果。另外,科幻作家彭柳蓉最近一两年的主要创作精力也放在了少儿科幻领域,尤其是历史类少儿科幻题材上,她于2022年完成的几部少儿科幻长篇都将在2023年出版。上述跨界作家的少儿科幻作品拓宽了当代少儿科幻创作的范围,是具有新意和价值的创作开拓。

跨界到少儿科幻创作领域的还有一批年轻科幻作家。比如丙等星创作了“神空驱动”系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该系列的第四部《重启丰年》出版,故事从粮食危机开始叙述,稻谷不再结稻,果树不再结果,这让人类发现,一直被忽视的粮食原来如此重要。科学家们建立昆仑穹顶研究基地,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粮食危机展开调查。少年们借助科学知识,发现了粮食危机的真相,重新开启丰收之年。作者在小说中探讨了科技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指向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内涵。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学工作者,丙等星的创作展示了较为扎实的科研功底,同时兼具艺术性,小说中关于阋月大树、阋兽、绝籽症的想象都非常独特。新锐作家左文萍的“少年原野科幻探险系列”(中信出版社)在2022年也出版了第七部《四维迷宫》,作品以一位天文学家的假想为基底,将宇宙文明依据发达程度分为Ⅰ型文明、Ⅱ型文明、Ⅲ型文明等,而地球很不幸属于最低等的0型文明。在这个宇宙空间中,费林和原野与高等文明的使者不期而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杨晚晴的《日落之城·远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12岁少年星远追寻养父云博士、探寻日落之城为主线,以云博士的冒险日记为辅线,讲述了发生在异星的故事。最后设置了开放式的结局,触发读者想象。2022年,贾煜出版了少儿长篇《冰冻北极》(晨光出版社)。一群生存在北极海底永久冻土里的微生物,阴差阳错地被带到人类的雪山冰川研究站后形成了智慧生命,意外地进入了机器宠物蛇体内。宠物蛇嘶嘶的主人尹小玄和他的好友毛毛雨与这群自称嗜极菌的微生物相遇后接受了这群微生物的请求,踏上了去往北极的冒险之旅,却卷入全球性灾难,最终嗜极菌牺牲自由化解大灾,北极恢复生机。贾煜在另一部少儿科幻长篇《改造天才》(北京少儿出版社出版)中假想了未来人类对待技术的态度。某组织研发了一种大脑改造术,可以催生孩子的天赋潜能。技术还未成熟,就已在孩子身上测试。当孩子成为天才时,一些副作用便开始显现出来。作品寄寓了对科技正义的思索,也呈现了温暖的亲情。这体现了儿童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对儿童成长的关怀。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领域也有一批作家,始终兼顾少儿科幻创作。近年来,少儿科幻逐渐成为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创作选择。他们的创作重点,往往不是硬核的、富有开拓性的科幻想象,更多是以科幻为手段,借助科幻的形式传达人文思索,助益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2022年,张之路的长篇少儿科幻小说《棋门幻影》(天天出版社)出版,引导小读者深入思考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作品描写了小主人公海丹为了寻找失踪的姐姐重回历史时空,循着线索参加了“春秋棋事”,也进入到未来时空里,参与了充满探险色彩的“揭秘”之路。刘虎的《来自外太空的茉莉》(天天出版社)聚焦生态保护主题,讲述了在类地星球“玛若”上发生的故事,少年严习暑假跟着爸爸严证博士进行太空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一种能够在玛若星球上生长的苔藓植物,父子俩收集了样品带回玛若进行科学研究。出于好奇心,严习和同学魏然偷偷将这种苔藓植物散播到玛若星球的荒滩戈壁、城市街道和自家后院中,并给这种植物取名茉莉。但茉莉繁殖速度极快,让绿色的希望逐渐成为了绿色灾难。作品由此探讨了人类、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的关系。

2022年度,不少儿童文学作家关注到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王林柏的“拯救天才”系列(大连出版社)在2022年出版了第四册《天才原始人》,作品讲述了麦可和乔乔来到原始社会,结识了原始人孩子风,并与部落众人一起应对洪水、猛兽袭击等险境的故事。作品延续了作家一贯的严谨创作态度,并有意识地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做了巧妙融合,文笔生动,妙趣横生。青年作家王洁的《蒸汽夜莺》(浙江文艺出版社)是个关于科技怪兽的少儿科幻故事。作品假想了在未来城市中出现了一头具有超强破坏力的巨型飞行怪兽。整座城市陷入混乱与恐慌,一个男孩逐渐发现了飞行怪兽的真实身份,实现了小英雄的城市拯救。借助这样的想象,作品表达了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驯服”人类的思想。邹超颖的《不完美男孩》(湖北教育出版社)将时间设定在2051年,此时,基因改造成为时尚,一个个孩子都变成了“完美无缺”的“作品”,唯独杨桃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并不能称为“完美”的男孩。然而,杨桃的基因反而成了众多势力觊觎的东西。作品对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追求完美的趋向做出了反思。少儿科幻系列还有如常立的《机器人寻岛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绘本套系共四册,分别为《机器人都有报废日》《谁偷走了无忧城的笑声》《天上掉下个怪东西》《机器岛的黎明》,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当机器人真切走进人类生活,会带来哪些变化与问题,会触发哪些观念的更新。

(二)少儿科普型科幻作品显著增多

近年来,儿童读者对少儿科普作品的阅读需求不断增长。2023年3月21日,在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主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杨雷做了《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回顾与展望》主题分享,介绍了2022年少儿图书市场情况。“开卷”发布的2022年少儿图书市场解析中显示:少儿类板块的结构变动明显,少儿科普超越少儿文学,成为最大细分板块,“2022年少儿零售市场中,码洋规模最大的3个细分类分别是少儿科普百科(26.77%)、少儿文学(20.98%)和少儿绘本(19.64%),其余8个细分市场的码洋比重均不超过8%”[2]。2022年,少儿科普作品中有不少聘请科学家参与创作的项目,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任主编的“细胞生物惊奇事件簿”系列等。不少少儿科幻作家也选择了“少儿科普型科幻”的写作路径。

“少儿科普型科幻”作品有别于少儿科普作品,采取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既有严谨的知识传递,也有生动的、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陈楸帆的《零碳中国》(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2022年度以少年读者为定位的、科幻与科普相融合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中贯穿着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及新材料等相关的科学知识,推想并描绘了未来中国向零碳社会转型的图景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可能面临的重大改变。作品同时将科普知识和科幻故事讲述融于一体,以人类进入碳中和时代为背景,描写了一个10岁的中国少年意外地收到神秘邮件,之后逐渐参与到了对抗零碳行动的组织“黑金军团”的一系列故事,引导青少年读者深刻认识和树立绿色发展观。卢姗的“外星人日记”系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天文学知识为基础展开富于童趣的想象,编织了在太阳系七大行星和月球上发生的生动故事。《洞洞星球暴露了?》《逃离黑金刚星球》《去旅游星球度假》《来飞毛腿星球过新年》《天气星球漂流记》以外星人日记的形式,分别描绘了月球、金星、火星、水星、木星等星球上外星人的神秘生活,以新颖的视角及活泼俏皮的语言,生动传递了科学知识。面向低幼读者的科普型科幻绘本,也是本年度的一个亮点。如超侠与小高鬼创作的《给孩子的科幻绘本》,该系列的创作定位是:孩子能看得懂,也能学到科学知识,学到勇敢和团队精神,激发和保卫孩子的想象力。作品图文并茂,叙述深入浅出且具有趣味性,有意识地适应了低幼读者的阅读需要和认知需求。

从市场与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反馈看,这类作品受欢迎、被认可的程度,已不亚于少儿科幻文学作品。扎实可靠的科普知识与文学有机融合,使少儿科普型科幻文学作品成为儿童读者的又一优质阅读选择。

(三)专题策划与总结性出版物推动“经典”评估

从少儿科幻的传播层面看,越来越多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社开始将原创优质少儿科幻文学作品作为重要的儿童文学出版资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大连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延续了新世纪以来对少儿科幻项目的持续性策划。另外,据董仁威的统计,已有50余家出版社加入了少儿科幻出版的队伍,并且呈不断增加的态势。这为少儿科幻创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助推力。出版社的“专题策划”类少儿科幻出版项目已呈现出稳定的品质,推出了连续性的作品。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的少儿科幻丛书《中国当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希望出版社的“小飞龙”百部原创少儿科幻丛书,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时光球原创少儿科幻小说”项目,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国科学文艺名家名作精品书系”等。

出版传播层面的关注,优化了原创少儿科幻创作生态,同时也促进了少儿科幻总结性出版物的面世,其中既有针对作品的选集,也有针对作家的作品集。2022年,马传思、姚利芬主编的“科幻作家写给孩子的未来书”系列(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星际探索卷》《地球探秘卷》《个体生命卷》《社会生活卷》4部,汇集了王晋康、郝景芳、江波、何夕等28位科幻作家的短篇科幻佳作。2022年,大连出版社的《2021年度中国少儿科幻选本》继续出版,该书由吴岩、姚海军、董仁威任顾问,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指导编写,陈玲、马传思主编,遴选了2021年度优秀短篇少儿科幻作品15篇,优秀长篇少儿科幻作品(含系列作品)5部。作家作品集也有面世,如2022年大连出版社推出的“马传思获奖作品集”,收录了《奇迹之夏》《冰冻星球》《你眼中的星光》《烈焰星球》《海神的宫殿》。这五部作品,均为马传思近年的代表作,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华语科幻星云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奖项。2022年,赵华的《罗斯威尔碎片》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赵华的中短篇少年科幻小说集,精选了《波江座晶体》《苏珊的小熊》《罗斯威尔碎片》《终级标本》等五篇中短篇科幻小说。这些作品是赵华近年来少儿科幻创作中的中短篇精品,也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这样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是对作家创作成果的一种整理与评价。上述图书策划出版行为,集中展示了优质少儿科幻作品。无论是多作家作品选还是作家专集,都建立在对少儿科幻作品的专业甄选基础之上,圈定了当下少儿科幻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并以出版的形式推动了这些优秀作品的传播。这正是文学作品实现“经典化”的有效路径。

(四)少儿科幻短篇创作风格渐趋多元

近年来,少儿科幻中短篇作品的刊发阵地不断拓展,这助推了少儿科幻短篇创作发表环境的良性发展。除发表中短篇少儿科幻的主阵地——创刊于2016年的《科幻世界·少年版》外,《中国校园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东方少年》《知识就是力量》《童话王国》《读友》《少年月刊》等30余种少儿类期刊均有少儿科幻短篇作品发表。还有部分期刊开辟了少儿科幻专栏,如《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开设的“遇见未来”,少年号开设的“未来新次元”,《知识就是力量》开设的“科幻空间站”,《少年月刊》(初中版)开辟的科幻“小说”专栏等,有力促进了少儿短篇科幻的创作。

2022年度少儿科幻中短篇创作中,不少少儿科幻短篇作品在主题意蕴、美学追求等方面有了更丰富的文学表达。翌平的《早安,儿子》(《儿童文学·经典》2022年第11期)深刻探讨了元宇宙背景下有关数字生命的科学伦理问题,引人深思。李晓虎的《网孩儿》(《科幻世界(少年版)》2022年第2期)中,作者基于“网生代”孩子面临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假想,同样发人深省。慢慢侠的《被阻止的考试日》(《科幻世界(少年版)》2022年第6期)中,作者引入“时空涟漪”概念,联通了未来世界与现实世界。触及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所思所想与最终的自我确认。还有不少作家尝试将中国传统神话幻想的基因融入富有新意的科幻书写,如杨万米的《找年》(《科幻世界(少年版)》2022年第1期),马传思的《鲛人》(《花火》2022年第5期)、《饕餮》(《十月少年文学》2022年11期)。另外较为突出的少儿科幻中短篇还有徐彦利的《悬浮岛的绿色》(2022年《少年发明与创造》连载),彭绪洛的《神秘研究所》(《科学故事会》2022年第2期)等。作家们在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之内,努力展现出富有创意的科幻想象,在构筑故事的同时,传递人类对未来的深切思索。

超侠的《巨人的城市》(《少年月刊·初中》2022年1—6期)则提供了一种具有科普意趣的科幻小说创作方式。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巨人像神灵一样照拂着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的巨手不仅是造物之手、基建之手,也会在每一个应急、救灾、抢险的场合及时从天而降,但巨人却不允许人们走出城市。继续读下去,由一粒巨人的细胞进化而来的微观城市出现了,情节变得扑朔迷离,微观城市里发生的一切都像是在重演现实城市中发生的一切,原来“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细胞”。作家带着读者以巨人视角俯瞰世界,结尾处,主人公“逃离”了城市,告别了巨人,也成长为新的巨人,去开创另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作品脑洞大开,且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三、我国少儿科幻创作的现存问题

透过对2022年中国少儿科幻从创作到出版各个层面的分析,可以清晰感受到,在国家实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在致力于当代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的时代教育主题下,中国少儿科幻文学创作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可能迎来一个较长时段的增速发展期。庞大的少儿科幻阅读需求,推动了少儿科幻的发展,无论在图书还是期刊领域,都得到了更多有意识的关注与投入,作品发表的园地与几率明显增加。这样的传播环境也带动了潜藏、散在的创作力量不断向少儿科幻聚集。但是,基于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而言,当下的少儿科幻创作发展仍是相对薄弱的,作品的创作质量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优秀作家的数量也仍然屈指可数。少儿科幻文学是否能够迎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少儿科幻自身的品质与发展走向。

首先,从科幻创意层面看,“同质化”的科学幻想大量充斥于少儿作品之中,不少作品的科幻构思缺乏新意,有些如“时空穿梭型”科幻的环节设计,仍是对多年前的科幻作品的简单模仿甚至重复。这样的作品,很难适应当代儿童读者日益提升的科学素养,也很难满足当代少年儿童的科幻文学阅读需求。

其次,大量“类型化”少儿科幻作品集中出版,部分作品明显存在创作注水、自我重复等问题。有些作家的年创作量颇为惊人,但作品无论创意还是构思、叙述方式,都明显缺乏新意。这一方面消耗作家创作才情,另一方面也消耗读者的阅读信任。

第三,少儿科幻创作因为儿童读者对象的圈定,对“科幻”的文体特殊性降低了标准,轻科幻、软科幻类型的少儿科幻作品占据主体,建立在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硬核科学幻想基础上、同时兼顾了青少年读者知识储备量与阅读接受能力的少儿科幻作品,仍然屈指可数。同时,部分作品仅仅是以“科幻”为符号或元素,科幻文学的典型性表征不明,展开的仍是儿童文学式的幻想与想象,诸如突然具备的“超能力”、莫名出现的“机甲”或“怪兽”,这些幻想完全不具备科学知识的铺垫和科学逻辑的合理性,与天马行空的童话幻想没有本质区别。这样的创作,模糊了科幻的属性,弱化了科幻文体独具的美学属性。

第四,少儿科普型科幻创作存在需要警惕的问题。科普与科幻,二者的评价标准是存在差异的。当二者交融,势必要明确一个意识——确保知识的正确性,避免因将科幻、科普杂糅而对小读者造成“误导”。

最后值得提及的是,我国当代少儿科幻文学的创作量逐渐增多,而少儿科幻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与创作评论的专业力量均明显不足。少儿科幻创作与研究之间如何才能形成及时有效的互动,以至达成积极的总结、引领,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仁威.三星堆迷雾[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

[2]搜狐网.开卷发布:2022年少儿图书市场解析[EB/OL].(2023-03-21)[2023-04-14].https://business.sohu.com/a/657126494_121124778.

作者:崔昕平,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353885123@qq.com。

①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CSFDB中文科幻数据库,也参照了相关图书销售平台资讯,可能存在版权是否属于2022年度的出入;文中的分类统计出自个人定义。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