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怀念李元先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赵 健 2017-02-23 09:13

从网上得知,7月6日晚,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李元先生与世长辞了。李元先生以91岁高龄驾鹤西去,这虽属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忆起先生生前音容笑貌,还是不免悲戚。

我与李元先生相识于1997年秋季,距今20个年头了。当时,我正在为我所策划的科普趣谈丛书,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作者。为了打造出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图书,我在选题策划初始阶段就立下了宏愿:一定要延请有专长、造诣深、善表达、文笔好的专家、科普作家担任撰稿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觅,我相继与成都地质学院教授刘兴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吕恬生等签订了出版合同,但直到最先签约的一位作者已经交稿,竟还没有找到写作《天文趣谈》的合适人选。犯难之际,丛书主编周孟璞先生提议,约请李元先生。李元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他曾经陪同毛主席视察紫金山天文台,陪同周总理夜观天象,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文科普泰斗。请他写书,我当然十分赞成。怕就怕他公务缠身,诸事繁冗,不肯接招。岂料拨通他的电话,他竟慨然应允了。这实在很让我喜出望外。

一转眼就到了1998年。正当李元先生准备动笔之际,日本科普家发现的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以李元先生的名字命名了。消息传开,请他做报告,写文章,出席见面会、研讨会、茶话会的,络绎不绝。先生感到无奈,因为这些应酬大都难以推托。有一次我打电话催稿子,他说他正要出发去机场,日本人请他去做学术交流呢!后来我又打了几次电话,他依然忙得不可开交,没功夫写书,而丛书的其他作者又因为迟迟不见自己写的书出版,催促甚急。没奈何,我只好将其余几本书付印了。遗憾的是,又过了半年、一年,到底还是没有拿到李元先生的书稿。

1999年11月,我赴北京公干,顺便去李元先生家造访。到他家后,我们在他那满满登登堆了一屋子书的书房里落座。他与我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我问他身体如何,这才知道,他的眉宇间长了一颗瘤子,而且是恶性的,不久前刚刚做了手术。本来,我是打算催稿子的,得知这个情况,就绝口不提稿子的事了。而且我觉得,鉴于李元先生身体状况不佳,我不便在他家久留,于是就敬奉一套科普趣谈丛书给他,然后起身告辞。先生要我略等片刻,取出数码相机,让夫人为我们拍照。后来他把这张照片寄给我,并在照片背面写下了承蒙四川科技出版社赵健先生远道来访,合影留念。/李元于北京两行字。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在影集里。

本文作者赵健(左)与李元先生(右)合影(李元夫人摄)

2007年初夏的一天下午,我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一开口,我就听出是李元先生的声音。问他在哪里,他说在成都,前几天到的,来走亲戚。并说,他半个小时后,来盐道街我供职的出版社看望我。我们见面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于是一起去盐道街的一家苍蝇馆子吃晚饭,随便点了几样菜,边吃边聊。李元先生说,《天文趣谈》没写成,总觉得有点遗憾。他打算把他的科普文选交给我们出版。我听后非常高兴。吃罢饭,我们互道珍重,挥手作别。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把李元先生的选题申报了。但不知怎么搞的,选题申报之后即如石沉大海,杳无信息。后来先生来电话询问,我只好据实相告。先生说:既如此,我交给别的出版社出版吧!

半年后的2008年3月,李元先生的大作《漫步趣味星空》在上海出版了。他在寄给我的书的封2上写道:赵健先生指正 / 李元敬赠  2008年5月。并在这段文字的下方写了一段话:几年前约我写书,未能应命,实在有负好意,特再次致歉。

李元先生仙逝后,我从书柜里找出他送给我的书,重读他写下的这句致歉的话,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其实李元先生并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他未能完成《天文趣谈》的写作确有客观原因,绝非言而无信,可他却如此这般地苛责自己,正所谓其则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不愧为谦谦君子啊!我深感,李元先生的道德文章,令人肃然起敬。

怀念您,李元先生!

(本文作者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编辑工作顾问、前副社长)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