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骗有“指南”
科技日报 尹传红 2017-02-21 14:29
如果说好奇和探秘是人类的天性,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似乎没有什么能比那些超常、超自然或神秘的断言更能激发人的兴趣、唤起人的情感,也更能编织虚幻、制造混乱了。问题在于,陷入某种思维陷阱的人们通常不用理智思考,而是用希望、恐惧或愿望代行之,于是难免就从怪异堕入了荒诞。这样做的同时,既摆脱了自己思考的麻烦,也摆脱了认识事物的责任。
这恐怕是比较普世的一种现象。美国数学科普大师马丁加德纳在为《怪诞现象学》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披露:仅在讲英语的国家,每年就有百余种竭力宣传伪科学和超自然力量的书问世。今天,美国人相信占星术的百分比已经超过了中世纪时的百分比,那时候主要教堂里的神学家们,如圣奥古斯丁,已经给出充分的理由反驳占星术。我们为先进的科学而骄傲,然而公共教育却跌落得如此之低,以至于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和百分之五十五的青少年,更不用说现在的总统和总统夫人,都相信占星术。
这篇序言大概写于二三十年前,眼下,《怪诞现象学》已经推出了第6版,加德纳所谈到的情况好像并没有多大改观。由此可见,本书两位作者撰著之旨意向读者一步一步展示如何区分理由,如何评价证据,如何辨别何时一个断言(无论断言多么奇怪)有可能为真,于今仍大有用场。当然,书之重点不是揭穿具体断言的真相,也不是为具体断言辩护,而是阐明能使读者评估任何断言的批判性思维原则,进而让读者自己去检验真理或可能体验到的最具影响力、最神秘、最刺激、最令人困惑的难题的真实性。
作者所言那些所谓的怪异事物所有异乎寻常、令人生畏、奇妙、怪异以及可笑的事,无论是真的还是声称的,都从科学、伪科学、玄奥、超自然现象、神秘和奇迹里喷涌而出。在这些大量的断言里,人们往往听到了许多什么,却很少听到有用的为什么。也就是说,听到了信念,但很少听到支持信念的坚实理由。鉴于关于怪异事物的陈述几乎总是隐匿在混淆、误解、错误感知以及我们自己相信或不相信之主观愿望的漩涡中,我们在面对怪异现象时,尤其需要好的为什么,否则就没有希望理解所有我们乐意称之为怪异的(或称作别的)事儿。
不同于一般的以批伪批邪为目标的科普著作,此书将批判的标靶指向了人们惯常所触且津津乐道的怪异事物或怪诞现象,并尽可能清晰地解释和评价形形色色之怪异事物或怪诞现象的理性探究原则,即给出权衡论据和得出根据充分之结论的基本指南。这倒真的呼应了该书中译本匹配的副题21世纪科学防骗指南。作者特别强调的是,要获取事情的真相,我们必须从主观愿望式的思维转变到批判性思维,我们必须学会抛弃偏见和先入之见,公平无私地审视证据。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辨别真实与虚幻。
在我看来,本书作者志在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帮助读者提升思考力和判断力,引导他们在人类现已掌握的知识限度与认知能力内,找到解释怪异事物或怪诞现象的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此中并没有彰显出强烈的科学主义,甚至在探寻某些事物的更好解释时还表露出某种程度的开放性。这恰恰也是作者所着意张扬的批判性思维之要旨所在。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写道: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不能超越证据所能保证的可信度去考虑问题,因为证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大约10年前,美国有位名叫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逻辑学家,在看到一个卖药的江湖骗子如何欺诈印度穷人后,在一本杂志的专栏中愤怒地进行了声讨,其中一句话说的真是绝妙:没有证据就能作出的论断,不需要证据便可以推翻。
阅读《怪诞现象学》 一书,我不时能感受到理性的力量、启智的愉悦。
(《怪诞现象学》,(美)巩玺奥多席克 刘易斯沃恩著,张志敏 武晓蓓译,武宏志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4月第1版。 )>
后记
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半个月,4月17日,我应邀去北京商务管理学校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神秘现象与怪异事物探寻》。相关宣传材料是这样写的: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和传言,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却常常在科学的名号下,被我们作为常识接受了;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看来颇为偶然、巧合乃至神奇的事件,究其实却是普通的现象、必然的规律人类理解和认知能力的不完善,一些人的无知和好奇,常常使得我们极易被欺骗乃至操纵。当我们的怀疑与探究意识普遍淡薄时,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滑入了迷信与伪科学的泥沼。本报告针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有关迷信与伪科学的典型事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同时就看待复杂事物的不同视角以及如何进行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考,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把话题弄得太硬,好像一定得怎么怎么着。讲座中我也穿插谈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
没想到,学生们还挺感兴趣,有近10人提问,几乎全是女生。其中问道:到底是不是存在鬼?北极光是怎么回事?
这个话题,我还将去北京十一学校讲,并打算做一点哲学上的提升(比如对于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思考)。我打小就对这类东西有兴趣。
今天上午,应中国林学会之邀,在全国林业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了一个题为《科普创意与优秀科普作品评析》的报告,侧重讲创意选题与创作技巧,最近还将去北京一些高校做同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