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队”里的科普作家
新疆日报网 曹新玲 2020-08-31 10:08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层第一线,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汇月社区是老旧小区,有近万居民,疫情防控的工作强度和难度相对较大。
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里,李丹莉与小区40多名志愿者配合社区值守巡查,奔走在小区的每个角落。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在值班的时候,总是不厌其烦地充当着科普“宣讲员”,特别是针对小区里一些防护意识不强、扎堆乘凉的老年人,她都会耐心地上前劝说,讲解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并向他们普及防疫措施等,督促并引导居民不扎推、勤消毒,形成良好防疫习惯。
乌鲁木齐在全市范围内对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前,李丹莉和同伴们在社区安排下,挨家挨户摸底统计居家人员情况,建立单元检测微信群,以五人一组填好居民在家详细信息情况表,并向居民解释核酸检测的必要性,这一干就到了半夜三点多。每次都是踩着星光回到家中,怕打扰邻居和熟睡的女儿,她蹑手蹑脚地上楼,轻轻打开房门,换上拖鞋,摘下口罩,到卫生间洗漱消毒。这段时间,女儿已习惯了妈妈的早出晚归。
每次都是天蒙蒙亮,志愿者们就出现在各自的岗位上了。最开始做核酸检测时,李丹莉负责在检测现场维持秩序,她不断地提醒居民保持安全距离,保证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安全地进行。有的居民不小心把身份证件掉到地上,她就赶紧拿上喷壶对其进行消毒,叮嘱那人回家赶紧洗手。当看到老人、孩子,还有坐轮椅的病人,她主动上前为他们提供特殊通道,安排他们尽快做完检测,迅速回家,以防范风险。
第二次核酸检测时,她负责入户引导居民按楼栋、分时段、排队进行检测,这是一个极需体力和耐心的工作。特别是清晨最早做核酸的住户,大多数还在睡觉,听不到通知。为确保不遗漏一个人,李丹莉和年轻志愿者一起只能靠拚体力上楼一家家去叫。一场检测下来,她嗓子哑了,累得饭都吃不下去。
炎炎酷暑,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如同在桑拿房里蒸着,为了不上厕所,她不敢喝水;浑身湿透了,护目镜被汗水蒙住,也不能伸手去擦。有人劝她,年龄不小了,干活悠着点。可她却说,能多做些事,就多做些吧!
工作期间,李丹莉从不提及作家身份,她认为自己就是普通一员,与大家一起用行动书写人间温暖的故事。在轮休时间里,她不忘科普作家的职责使命,查阅大量科普资料,积极创作防疫抗疫的科学童话绘本,把预防新冠病毒的科普知识,用讲故事的生动形式普及给孩子们。她创作的以抗击新冠病毒为主题的科普童话《月亮谷》系列,刚一刊发在文学网站微信平台上,就迅速得到读者好评并广泛转发传播。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段时间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她的科学童话《小松的微信》《阿纹与小花仙》已经在内地陆续出版上市。8月22日,江苏地区传来佳音:她的科普微电影作品《我有五双眼睛》荣获中国首届“长三角”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奖。
年初的全国疫情当中,她向新疆的诗人朋友们约稿,商讨抗疫诗歌的选题,还多方寻找擅长诗歌朗诵的志愿者,请专业团队制作抗疫诗歌朗诵视频。在她的倡议下,新疆的科学诗人们踊跃创作,他们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鼓舞意志,制作的科学诗歌视频获得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科普创作项目的大力支持,并在中国科普作家网和微信公众平台上频频推出,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身为一个老党员,李丹莉在志愿者工作期间,引导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写下抗疫心得投稿给杂志社,鼓励入党积极分子用忠诚和勇气书写初心与使命。她还收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辛勤劳动的照片,推荐到官方网站进行宣传,向众人展示乌鲁木齐人积极勇敢、奉献担当的抗疫风采。
疫情不结束,坚守就仍在继续。李丹莉在微信朋友圈总是发出大家一起战疫的感人图片,她说:病毒凶未已,万马战犹酣。同伴们,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记得你们的样子,你们是普通又美丽的小花,让疫情之下的城市,遍地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