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我成长的“科普编创讲习班”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正兴 2019-09-24 15:58
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纪念成立40周年之际,我回忆起协会的首期“科普创作和科普编辑讲习班”。它引导我走进科普创作与科普编辑的大门。激励着我的成长。
为了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提高科普期刊质量,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委托华东六省一市科普创作协会协同筹办的首期“科普创作与科普编辑讲习班”,于1982年6月15日至7月9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普创作协会办的科普期刊和专职干部,以及华东地区的部分地、市、县有关科普专业人员等,共120余人参加了这期讲习班。王麦林同志当时主持了这个讲习班。我这个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的专职干部和协会的会刊《科学生活》有关编辑参加了这期讲习班。同时,我与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的严光鉴同志负责讲习班的具体会务工作。
讲习班以即将出版的《科普创作概论》和《科普编辑概论》有关章节为教材,其中包括:科普创作的基本概念与方向任务、科普作品的基本要求、科普知识文章的写作、科技新闻的写作、科学小品的写作、科普编辑的基本功、科普编辑的修养、科普编辑的群众工作、综合性科普期刊的编辑过程与技巧、外国科普作品的引进等等。担任这次讲习班的教员章道义、黎先耀等,既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科普作家、编辑翻译家,同时亦是编著两本概论的主要作者。讲课内容生动活泼,理论结合实际,博得了学员的欢迎和好评。
这次讲习班除了讲课和讨论外,还穿插安排了科普杂志编辑的经验交流。讲习班结业前,学员们认真地写了书面心得体会,并对两本概论有关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我除了安排和完成讲习班的事务工作外,每次认真参加听课,并仔细做笔记,讲习班结业前,按要求交上了一份充满激情的心得体会。这次讲习班让我真正走上了科普创作与科普编辑的征程。为我以后的科普工作、科普创作、科普编辑奠定了基础。以后出版的两本概论是我日常科普编创的导师,伴随着我的科普编创生涯。
从此,我就结合自己的业务,深入生活,勤练笔头,把科普创作作为自己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要求自己每年应有新作问世。我这个人好学,自己认准的事,不懂就学,有股韧性,不达目标决不罢休。1996年我在《科学生活》上发表了《不愿做电脑盲》,立誓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去闯荡一番。第二年我便从爬格子中解脱出来,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并享受着信息“高速公路”给自己带来的恩惠。我还是一个勤于动笔的人,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一条操守:把协会中的人与事,把协会中的重大活动都要形成文字,向理事会和上级汇报,向报刊投稿,宣传协会,宣传科普,宣传科普与艺术的融合,宣传科普与文学的结缘。《科普创作》《科普创作通讯》《科学生活》《科协论坛》《学会》《上海科坛》等科普杂志成了我一生的伴侣,我也是它们忠诚的作者和读者。
我从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2004年4月更名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1978年11月成立以来,一直是协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中担任协会秘书长一职长达20年之久。2015年11月21日,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换届后,我算是第二次退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参与筹建并服务于她37年的工作岗位。时年78周岁。我这个已迈进耄耋之年行列的人,现在仍心怀科普作家协会,仍愉快地耕耘在科普田园中。1979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1990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不久我亦是她的忠实会员。在做好地方协会工作的同时,我努力履行中国科普作家的职责和任务。我曾被选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被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彰的科普作家,被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彰“四大”以来有热心为会员的协会专职先进工作者,被2010年10年授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 我在科普作家协会岗位上着重做了两件事:一是著书立说,宣传科普名家的丰功伟绩,二是从源头抓起,培养青年科普创作人才。
以著书立说的方式为上海科普名家树碑立传。我花了5年时间,运用纪实文学的手法,介绍了叶永列、卢于道、陈念贻、杨秉辉、褚君浩、卞毓麟、谈祥柏、姚诗煌等47位科学家、科普作家、科普编辑家的科普成就和为科普编创作出奉献的精神风貌,出版了《我的科学梦——上海科普名家风采》,从不同侧面,概括了36年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的编创理论和经验,是上海科普事业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缩影。我在协会工作期间,经常与一些科普名家密切相处,目睹了他们的创作成果和热心科普的敬业精神,深感有必要借用诗(叙事诗)、文、图的创新形式,颂扬这些科普大咖奉献科普事业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貌。通过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秘书长、科普美术家蔡康非精诚合作,用诗、文、图对照,力求做到科普成就和科普方法与人物形象和科普思维的融合和呼应,出版了诗与画《科普大咖是怎样炼成的》,共颂扬了杨福家、叶叔华、汤钊猷、王麦林、汤寿根、夏振亚等63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其中包括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本科普图册也是对“科普文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此外,2013年《科技视界》杂志《科坛领秀》栏目中开辟《李正兴科普作家访谈录》,陆续刊载了我撰写的《科普文学与纪实文学齐放光彩——记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的创作人生》《用科普语言诠释“智慧地球”——记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褚君浩院士》 《中国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记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普翻译家、科普编审卞毓麟》等8篇纪实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让科学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为公众奉献上科学与文学相融的科普大餐。
我在科普编创概论的指导下,还以协会的名义接受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委托,编写了《科学家庭》系列读物。先后编写了《健康型家庭》《家用中医药》《基因与健康》《低碳经济》《智慧城市》等20多种科普小册子。由浦东新区科协每种印制10万册,送往本区每户家庭。
科普创作是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的源头,它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得从源头做起,这个源头在哪里?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周培源、苏步青早已说过,从长远着想,要壮大科普创作队伍,必须从培养人才着手,在大学里普遍开办“科技写作”课。这就告诉我们,科普创作人才的源头就在大学校园里,就在莘莘学子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与有关单位合作,于2007年3月12日,开办了 “上海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把同学们领进了科普创作领域,领进了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点燃了大学生们对科普的一片热情!这个培训班以每年“逐个学校展开,点燃星星之火”。至2016年已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6所大学的370 多名大学生点燃了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成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学生会员,壮大了上海科普创作队伍。“科普创作概论”是培训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年参加首期“科普编创讲习班”学员《少年科学》杂志编辑,后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的周舜培,还为培训班学员传授了少儿科普读物的编创经验。我是大学生科普培训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每次都与学员们在一起,参与对他们作品的点评,如今仍有一些学员与我保持着联系,成了我微信朋友圈的成员。上海的事实证明:大学生是科普创的生力军。
40年来,我撰写了工作总结和科普文章300多篇,其中论文《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着手——从上海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谈起》自2007年《科协论坛》(中国科协主管)《上海科坛》(上海科协主管)发表后,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库》《海峡两岸优秀科普论文选》等数十家大型文集;被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教育分会、大众科技报社和《科技创辉煌》编辑委员会评为“百佳自主创新成果奖”最高金奖,被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 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 《海内外经济纵横》杂志社评为“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优秀成果” 特别金奖等20多个奖项。我策划、撰稿和编辑,并以协会名义出版的科普图书有《银牌和金牌》《原来如此》(10分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8分卷)以及个人文集《从“科普的春天”出发》《科普开路小工》等。其中《原来如此》丛书已再版三次,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是以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身分享受了这份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科普编创讲习班”给我打下的扎实基础,归功于《科普创作概论》《科普编辑概论》的指点。
感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感谢中国科普研究所以及科普编创大师们对我的教导和培养。目前,我正在忙于编排《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随同科普作家协会40年成长回忆录》一书的电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