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叶永烈老师与我们的两代编辑情

叶永烈老师与我们的两代编辑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蓝敏玉 2020-05-19 18:16

2020年5月15日傍晚,从朋友发来的微信中得知,叶永烈老师于当日上午去世。惊愕不已间,我打开了叶老师的微信,凝视着微信号上叶老师的侧面头像,不停地问自己:“叶老师真的就这么匆忙地离去了吗?难道从此再也不能和这位敬爱的长者互通微信,保持友谊了吗······”心如刀割,泪眼婆娑中,我在微信里留下了对叶老师的道别:“尊敬的叶老师:惊悉您于今天上午驾鹤西去,我深感悲痛!谁料想,2018年夏参加市里举办的您的科普作品研讨会,竟是我们最后的见面!您是我母亲最棒的作者,也是我从儿时起最崇拜的作家,您还圆了我当一回您作品责任编辑的梦······我深深地感谢您!叶老师,您一路走好!”

我和叶老师的友谊源自母亲与叶老师的友谊。

上世纪50年代,我母亲曹燕芳在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编辑。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作为全国首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肩负着为全国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1959年9月下旬,母亲在众多的自发来稿中发现了一本名为《碳的故事》的书稿。这本书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以故事形式,形象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碳元素的知识。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得到了母亲的赞赏。这位作者就是年仅19岁的叶永烈,一个正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大学生。当时母亲身孕在身,即将临产,她抓紧时间给叶永烈寄去了收稿通知。叶老师在《历史在这里沉思》 中回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收稿通知是1959年9月25日寄出的,也就是收到稿件的第二天,就发信给作者了。信中说,‘约在10月下旬可把处理意见告诉你’。实际上,他们把审稿意见提前告诉了我。”“我在10月13日就收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审稿意见,”“曹燕芳写来很长的信,提出中肯的意见,指点我如何修改,”“10月14日至20日,我对全书作了修改、增补,书名也从《碳的故事》改为《碳的一家》。”其实,在向叶永烈发出收稿通知的次日,即9月26日,母亲在医院产下了我的弟弟。1960年2月,《碳的一家》出版了。叶老师感慨道:“这本书成功了,顺利得以出版,成为我平生出版的第一本书——实现了零的突破。”

就在《碳的一家》出版的同时,少年儿童出版社正着手策划编辑后来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初版共8册,先出5册,母亲是化学分册的责任编辑。当化学分册的全部约稿寄到出版社后,母亲对稿子颇不满意,因为稿子写得枯燥无味,像教科书,很难吸引小读者,而全稿退回修改已无法赶上出版计划的时间,怎么办呢?母亲想到了仍在北大读书的叶永烈,邀请他加盟《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暑假里,叶永烈来到了他的《碳的一家》的诞生地——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他的编辑大朋友曹燕芳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编创友谊。叶永烈没有辜负出版社对他的厚望,勇敢地担起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重任。《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化学分册共收175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163个,他还为《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写了150多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先出的5册,共收947个为什么,叶永烈独占了326个,占三分之一强!

写《十万个为什么》时叶永烈20岁,丛书出版时叶永烈才21岁。

叶老师曾对我说:“我第一次见到你妈妈的时候,她还梳着两条辫子呢。”

那时候,母亲和叶老师都那么年轻!

此后,母亲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到70岁才退休,叶老师则开始了他“写作是美的”曲折而漫长的旅程,从科普科幻作品到纪实文学系列,从行走文学到长篇小说······3500万字的写作硕果筑起了一座叶永烈著作丰碑,让世人仰慕不已,赞叹不止!

冬去春来几十载,银发渐渐爬上了母亲和叶老师的两鬓。不知从何起,母亲口中的叶老师,从“小叶”变成了“老叶”,唯一不变的是,母亲和叶老师依然是老朋友,叶老师依然在“写作是美的”之路上奋力驰骋,高歌猛进。

叶老师曾多次提起,曹燕芳是他创作道路上的恩师之一。叶老师对恩师们献上的永远是感恩之心。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家加强了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重视,母亲和叶老师都分到了新居,两个新居相距1公里多,从此每逢春节,叶老师和夫人杨蕙芬老师总会去我母亲家拜年,有时还带着儿子一同去。母亲年近八旬时,有一次不慎脚踝骨折,住到离市中心甚远的我家休养,春节到了,叶老师和杨老师提着礼物来到我家给我母亲拜年,母亲非常感动。这样的拜年几十年里几乎从未间断过,哪怕母亲后来病重住进了医院,叶老师和杨老师也会赶到医院向她拜年。

母亲有一件墨绿色的御寒衣,衣服的内胆轻柔保暖,容易洗涤,很适合老年人穿,这是叶老师在一次拜年时送给我母亲的礼物。母亲十分喜欢这件衣服,每到冬天把它早早穿上,每逢春末就亲手洗净收藏。这件衣服陪伴我母亲度过了20多个冬天,直至她离开这个世界。如今我们珍藏这这件衣服,看到它就像见到了亲爱的母亲和可敬的叶老师。

2016年2月初,上海遭遇了几十年未见的严寒天气,最低气温直抵零下7摄氏度,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母亲驾鹤西去。由于临近除夕,她去世的消息,家人除了告知母亲原供职单位和亲戚外,没有告知其他人,但对于母亲多年的作者老朋友叶老师,家人认真地考虑了此时是否应该告诉他,最后认为叶老师著书、讲座等诸多事务繁忙,更何况他也年纪大了,加上天寒地冻,为了叶老师的健康安全,我们决定待丧事办完后再告诉他。谁知开追悼会的那天早上,我们惊愕地发现,叶老师携夫人竟早早来到会场,他们要为我母亲送上最后一程,此举令家人们感动不已。

叶老师是母亲的老朋友,也是我童年起就崇拜的偶像。

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写完作文后一定要反复修改,说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我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她对我说:“学习写作文,确实要经过反复修改的过程。学会了写作文,写作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一稿成功,那才是本事!我认识一个人,他写出来的文章基本上是不用改的。”我感到非常惊讶,母亲又说,“由于他有这个本事,所以写作的速度特别快,他还很会利用时间,比如他从北京乘火车去上海,火车不断地前进,他就不停地写文章,火车到上海了,他的文章也写好啦。”“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会不会是神仙呢?”我问。“不是神仙,”母亲笑了,指着桌上的《十万个为什么》说,“他就是这套书的主要作者,他叫叶永烈。”于是,从初版《十万个为什么》作者署名中 我找到了“叶永烈”,那位从此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大作家。

1995年,我进入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工作,在这家以向大众传递科普知识为重任的出版社工作,我首先想到了叶老师,但叶老师那时早已转向纪实文学、行走文学等的创作,看来,我期盼也能当一回叶老师著作责任编辑的梦想是实现不了了。心中的遗憾被母亲察觉,她知道我是“叶迷”,建议我去见见那位从未谋面的偶像,也算是一次圆梦。母亲的建议使我异常兴奋,那天去叶老师家我一路忐忑不安,生怕见到叶老师后会紧张得不知所云。当我轻轻敲开叶老师的家门,叶老师和杨老师出现了,他们和蔼可亲的笑容一下扫去我所有的拘谨,热情的接待,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感到他们就像优雅好客的邻家叔叔和婶婶。 我进入出版社工作后,母亲曾送我一本《碳的一家》,这是母亲仅存的一本 《碳的一家》,她收藏了几十年。这本书是她和叶老师首次编创合作的成果,也是她觅得一个优秀作者,工作取得重大进步的起点。母亲此时赠书予我,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接过这本书犹如接过了一根接力棒呵。

2003年某天,叶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有一本新稿《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想交给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请我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让我上他家去取稿。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当时举世瞩目的中国航天员即将随“神舟5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叶老师把书稿交给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我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她也替我感到高兴,还兴致勃勃地和我一起去叶老师家取稿,向叶老师道谢。那天在叶老师的徐家汇新居,母亲见到了复式房顶层上别具一格的用游泳池改建的特大家庭书房,令她眼界大开,连声称好。

继《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出版后,2005年,叶老师应我社之邀,完成了约40万字的《写给“小叶永烈”》,由我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写给“小叶永烈”》是以老叶永烈和小叶永烈之间对话的形式来创作的,其中上篇的“科普写作入门”,谈到了“科普创作从‘小儿科’说起 ”、“科普作者的修养”、“科普创作在下笔之前的准备”、“科普写作的技巧”,以及科普创作中不可疏忽的问题等。这是叶老师在多年科普创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凝聚着他不断探索的心血,他把这些经验详细地介绍给读者,引领有志于科普创作的新人少走弯路,脚踏实地地奋力前行,这也是他留给中国科普创作传承者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在任《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写给“小叶永烈”》责任编辑时,亲身体验到叶老师工作时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他交给出版社的书稿整洁而清晰,别致且有序。整本书稿一页页分插进塑料膜文件夹里,连插图安排在文稿的哪个部位都标注得一目了然。他的书稿真的基本上不用再改,需要修改的内容也仅是打印时偶尔出现的小差错而已。叶老师的书稿力求图文并茂,大量珍贵的照片为内容增色不少。作为编辑,能在审阅书稿的第一时间里拜读叶老师的新著,实乃一大幸事。

在50多年的岁月里,母亲和我,与叶老师延续着编辑作者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还一直保持着真诚的编创友谊。叶老师曾在《新民晚报》发表文章《两代编辑情》,记录下我们母女两代编辑和他的友谊,这份弥足珍贵的情谊,值得永远珍惜。

仰望天空,我遐想无尽,在天的那一方,母亲和叶老师也许还会继续着愉快而辛勤的编创合作吧······

 

作者简介

蓝敏玉,原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曾任叶永烈著《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2003年出版)《写给"小叶永烈"》(2005年出版)责任编辑。

 

为悼念叶永烈先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纪念文章。来稿请联系李姗姗,邮箱:kpcswa@163.com,电话:010-62103258。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