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诗人及其他
《科普时报》 刘洪海 2020-04-14 11:25
火山
许向阳
终于 忍不住了
听你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
滔滔不绝的滚烫话语
以井喷的方式
充血的喉咙
告诉已经忘却的
告诉正在忘却的
《火山》是许向阳先生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只有短短七行。诗人将火山爆发的视觉冲击、听觉冲击及诗人浓烈的情绪流动交织呈现,让火山爆发这一自然景观陡然增加了人文力度与情感强度,既刺激读者的深刻思考,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许向阳先生的诗内涵丰富厚重,形式却洒脱随性,具有现代意识。其诗作《我与一本书》,针对“文革”时期焚毁图书现象,展现出对自然、社会、人性的理性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留给读者深深的烙印,拓展了我们对科学诗的传统认知边界。我对科学家和诗人的奇思妙想同样敬佩,特别是对许向阳先生这位“工科男”竟有诗人的天赋更感兴趣。承蒙先生礼遇,我们成为好友。今天,与大家共享品读《火山》这首短诗的体会。
作品摒弃了过去人们对火山肤浅的激情赞美或苍白的愤怒批判的简单化思维惯性,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的立场和更为超然的角度与火山深度沟通后对火山爆发行为的理解和认识。这首短诗全新的视角,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思考和个性的表达的“冷抒情”诗风,在科学诗坛独树一帜,契合了现代人多维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以不能见”。这七行诗说了什么?我以凡人之心度诗人之腹,应该说了这些内容:火山,由于长期地壳内部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沉默千百年的火山此刻“终于”爆发了,爆发的原因竟是“忍不住了”。爆发之初的形态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爆发过程是“以井喷的方式”涌出“滔滔不绝的滚烫话语”。火山口这个“充血的喉咙”喷涌出“滚烫话语”诉说什么呢?是在“告诉”我们“已经忘却的”和“正在忘却的”事情。
读完诗后,读者总有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萦绕脑际:火山终究要“告诉”我们“忘却的”什么事情?要回答这个疑问,需要回顾一位诗坛大师刘湛秋先生与作者之间的趣闻轶事。1997年,刘湛秋先生邀约许向阳先生等青年诗人出版诗集,许向阳先生将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几十首诗汇成《漂泊的思绪》诗稿,其中就有这首《火山》。原诗稿是八行:“终于,忍不住了/听你,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源源不绝的滚烫话语/以井喷的方式/充血的喉咙/告诉已经忘却的/告诉正在忘却的/不要忽视你的存在”。几天后,刘湛秋先生将最后一行“不要忽视你的存在”圈掉了,也没有什么文字说明原因。询问缘由,刘湛秋先生淡淡地说:“最后那句是由读者来完成的”。大师的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协调了作者与读者边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张力。由此,《火山》这首七行短诗就收入诗集中的“感悟自然”序列。许向阳先生不无诙谐地感慨:“有时与大师之间的差距不是缺少了什么,而是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行多余的文字”。通过这个故事,看来许向阳先生也不只是靠天赋写诗,也有大师的点拨,还有个人的努力领悟。
读许向阳先生的诗,就如同读他的人。正如刘湛秋先生《序》中写道:“他不能创造不属于他自己的内容与表现方法以及由此凝聚出的哲学与道德观点。”由于诗人知识结构,阅历经历,个人秉赋的独特性(包括其丰富性和局限性),也成就了其作品的独特性,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每当提起这位“工科男”的诗词天赋时,许向阳先生说:“世界上只有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但不应该存在所谓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时代的发展,读者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科学诗的创作也要拥抱时代,与时俱进。这就需要诗歌创作者从人性向善的立场出发,在观察视角、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审美取向上,既要追求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上有所突破”。
“不要忽视你的存在”。这是作者曾经的一孔之见,也是当年那个时点作者的认知和所要表达的意思。终究是不是呢?也许是;也许不是;也许包括这些,但不仅仅是这些。刘湛秋先生说是“留给读者来完成的”。我作为读者,理解《火山》提出的命题,说大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留给人类回答的命题。说具体点,是人与火山的关系,至少我们科技工作者不能缺席,且需要参与回答的命题。
《火山》改写了科学诗单纯描摹自然“现实”与图解科学原理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自然,进而指引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方式,提升了诗的哲学意义高度。《火山》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表现手法,弥合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跨越了科学与人文的鸿沟,是对过去科学诗认知的突破,值得诗评人的关注和评析,值得读者阅读和鉴赏。
(作者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