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努力编出有温度的科普书

努力编出有温度的科普书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郑一奇 2022-02-09 19:15

近日老友邮电出版社原总编辑陈芳烈发来微信,介绍了他在“前沿科技科普转化”研讨会上的发言,引发了我对“要使科普传播有温度”这一话题的思考。前沿科技是指高新科技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科技领域,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前沿科技的科普转化,对推进国家科技发展和全民科技素质提高,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前沿科技具有新、专、深的特点,能科普转化吗?陈芳烈列举了他亲历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引发了传统电话的数字化革命。许多朋友询问他,装数字程控电话有什么好处?该不该弃旧换新?这是他第一次碰到前沿科技通俗化的考问。当时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学报》《电信技术》等期刊都从专业角度报道了这项新技术,但不是面向大众的。大众关心的不是技术而是应用,是想了解程控电话与传统电话的区别,它会带来什么好处。他由此悟出这一前沿科技通俗化的方向。他向朋友介绍了程控电话的许多新功能,引发不少人争相安装程控电话。之后,邮电出版社面向大众,出版了《电话用户手册》《电信业务手册》,这些实用科普图书,取得了发行佳绩,《电话用户手册》销出300多万册。

陈芳烈认为“前沿科技科普化”,首先要明确立足点、出发点,即面向大众。以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通俗化解读。他提出了“科普的温度”出版理念。认为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也要深入了解新兴科技的传播与大众需求的内在联系。可以是普及知识,也可以是实际应用,做好知识与技术科普。把满足大众科普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要使科普有温度,还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作者、编者的努力,让传播的科学知识“自己变得可爱起来”。 从1993年到2000年,我在中青社任副总编分管过文教、文学知识、科普、艺术等类图书的编辑出版,曾请陈总为中青社策划过科普图书,为中青社编辑培训讲过课。我们也在向让科普读物“可爱起来”的方向努力,做过多种探索,但没有对这方面的经验做过总结。陈芳烈是通信专家、科普作家、编辑出版家,他系统地总结了如何让“科普传播有温度”的经验:
①传播者要对公众关心的,特别是生活中遇到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抓住热点问题,作通俗化解读。
②要会讲有看头的科学故事,这是拉近读者与前沿科技距离的最好办法。
③学会科学与人文交融,这是实现前沿科技科普转化的重要路径。
④文学艺术是传播科技的翅膀,是激发、诱导人们去关注、理解科学的重要推手。
⑤要学会混嚼、借鉴、互动,运用一切新媒体,以追求科学传播效果最大化。总之“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

今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为83岁的老领导陈芳烈出版了他的科学文化随笔集《翰墨鸿影》(38万多字)。这是他在半个多世纪中从事科技编辑、科普创作基础上,以科学文化为切入点的自选作品集,分“文化记忆”“科普随笔”“编创杂谈”三部分。这部书即是“让科普有温度”的系统经验总结。是编辑理论、实际案例、科普美文的汇集,值得同行学习参考。在“科普随笔”中可以读到28篇科普佳作,通过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科普叙事,勾画了人类通信的沧桑巨变,寻觅信息时代风云变幻,传达了信息技术的历史知识,表达了对科学内涵的理解,是科学与人文整合的科普理念的实际运用。不少佳作,让读者“有屏住呼吸,想一气读完之感”。如《泰坦尼克号与SOS》一文,从人们皆知的“泰坦尼克号”海难是轮船在航行中撞上冰山说起,进一步揭示了人们鲜为所知的它遇险无救的主要原因:当时船上的电报机出了故障,“整整检修了7个小时”。等设备修好,乘客待发的电报已堆积如山,报务员忙于应付这些电报,对周围发来的冰山、洋流险情通报,充耳不闻,以致进入危险时仍未察觉。在与冰山相撞后,开始又未发出SOS求救信号,错发为CQD信号,待发现时才改发新的SOS信号。可惜的是,离“泰坦尼克号”只几英里的一条船上的报务员却已进入梦乡,致使未收到求救信号……后来黎明时才有船来营救,仅救起700余人,其余1500余人皆“葬身鱼腹”。陈芳烈说,他1996年写这篇科普文章,意在“讲故事,蹭热度,搭顺风车”,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莫尔斯电报机和由他发送的SOS信号作一回顾。并告知读者,新的海上救援是以全球海事卫星为支柱的GMDSS(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来进行的。这是借电影《泰坦尼克号》播放热度,来普及SOS和GMDSS等前沿科技知识,揭示电信与人命休戚相关这一课题。这部书的“编创杂谈”部分,他从出版人角度,对科普图书创新作了系统思考:讲述了创意是源,重在策划,编辑含量,实用科普,创作要求,避免同质,跨界思维,图文并茂,融合意识等。我读了这部书,认为“让普及温度”的思考,不仅可以指导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高新科技的普及,对人文科学普及也富有启示。编出“有筋骨、有温度”的好书,让作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出版人共同的追求。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