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世界科幻动态】中国当代科幻中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读者接受

【世界科幻动态】中国当代科幻中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读者接受

世界科幻动态 王雪明 2024-01-30 00:19

一、引言

中国科幻文学进入英语世界最早可以追溯到老舍的《猫城记》[1],但真正意义上的“出中国记”则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中国科幻研究者、评论家和活动家三丰指出:“2011年之前是零星输出,影响力微弱;2011年之后开始成规模输出,输出目的地也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影响力越来越大。”[2]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中国科幻作家两度摘得科幻界最高奖项雨果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科幻的世界可见度,也更加坚定了中国科幻“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来,无论是长篇还是中短篇,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数量都有稳定增长[3],成为类型小说中最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类型[4]。可以说,中国科幻文学的翻译输出已成为正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中非常兴盛的一脉。

在科幻小说“出中国记”的历程中,中短篇作品英译的成绩最为人瞩目。从2010年起,一些国际知名科幻杂志,例如《尖端》(Apex Magazine),《光年》(Lightspeed Magazine),《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诡异杂志》(Uncanny Magazine)、《区间》(Interzone)、《奇幻与科幻杂志》(The Magazine of Fantasy &Science Fiction)等开始陆续刊登中国科幻作品。2015年以来,中国科幻中短篇英译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底,不计算在其他媒介再版和编入选集的情况,各类英文科幻杂志发表了200多篇中国科幻中短篇小说。而英译的长篇科幻小说仅有10余部(其中刘慈欣一人作品的英译就有5部)。从“新生代"到"更新代”,甚至“全新代”,不同时代作家的作品都曾被翻译输出。可以说,中短篇小说的英译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科幻“走出去”的整体面貌,或者说中国科幻中短篇小说英译才代表着中国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交流情况。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输出只是异域接受的开始。诚如翻译研究学者刘亚猛、朱纯深指出:“……文学译作必须同时以‘流通’及‘阅读’两种模式在接受体系中得到自我实现,缺一不可。”[5]中国科幻中短篇登上国际科幻杂志,只是具备了广泛传播的潜质。只有被接受文化的读者阅读、反馈和推荐,才能体现出传播与接受的有效性。与严肃文学和其他类型文学的读者群所具有的离散性特点不同,除一些现象级作品,如《三体》外,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的中短篇科幻作品主要面向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即科幻迷,因此科幻作品一般较难进入大众读者的视野。英语世界有着数量众多的科幻杂志,其中既有传统纸媒杂志,也有新媒体时代的电子杂志。随着杂志的类型越来越多,评介与推荐的专业化平台也随之出现,对各杂志的作品进行简要述评,发挥遴选优秀作品并向读者推荐的功用。下文简要介绍一下科幻短篇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在线评论平台。

二、作为评论的接受研究

在介绍在线评论平台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把评论作为接受的观念上的依据。英译作品的海外接受情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如译本的销量、图书馆的馆藏、书评、媒体报道、获奖情况等。但书评可以说是各个指标中作品与读者互动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方式。书评不仅是书评者作为读者的阅读反馈,还是影响其他读者形成意见和选择的重要参照和依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指出:“考察接受的方式之一就是看一部作品的评论,因为这些评论代表着对作者和文本的各种反应(a body of reactions)。”[6]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urence Venuti)就曾利用文学评论来评价自己异化策略的接受效果[7]。有学者通过对翻译产品在目标语文化中接受情况的研究成果综合考察后指出:“在考察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效果时,翻译学界采用的研究方法或衡量参数/手段……以译评分析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最高。”[8]由此可见,书若无评,行之不远。互联网时代,广大网络读者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个体的声音得到表达和传播,展示读者个人阅读和见解的自媒体流行开来。书评在接受研究中的各项指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也有学者指出,“无国界”专业文学翻译或书评网站(不包括纸质媒体的网络版),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因其传播迅疾、覆盖面广、可及性高等优势,有助于反映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9]。

根据书评撰写者的行为特征,评论主要分为专业型评论和普通型评论两类。专业型评论由学者和专业评论家撰写,大多刊载在学术刊物或报纸媒体上;普通读者则更多通过互联网分享阅读感受与心得。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大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普通型评论在接受研究中所占比重较大,比如研究者多借助读者网站Goodreads和海外亚马逊网站的读者反馈来分析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在海外的接受。相较而言,目前我们对普通大众阅读接受的了解相对较多,而对专业书评的接受研究相对较少。

诚然,互联网读者平台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反映最为广泛的接受状况,因而成为衡量作品对外译介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通读者评论主要反映的是阅读市场的消费情况,个性化程度较高,不免带有个人喜好和主观偏见,不同读者的评论中经常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词汇,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专业译评虽然数量有限,但他们对文化产品敏感度较高,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在引导媒体和大众读者上具有的权威作用不可小觑。“……中国文学作品英译除非赢得英语读书界有影响书评家的正面评析及解读,几无可能在英美读书话语网络中引起广泛兴趣及议论。”[5]专业书评者具备公信力,享有更多的象征资本,可以占用更多的信用资源,发挥“意见领袖”的象征权力,构建起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批评体系,从而影响大众读者的阅读,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普通大众受众的选择行为,引导舆论的走向。故专业评论在反映读者接受上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就中国中短篇科幻作品而言,关注专业评论还有一个现实的考量:大多公众评论平台和媒体的主要评论对象是出版的书籍,很少涉及中短篇故事,而21世纪中国长篇科幻小说英译作品仅有10余部,在数量上远不及中短篇。从数量上说,中短篇更能反映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的总体面貌,但这些作品又不在通常大众所熟知的阅读评价平台的视野范围之内,大众读者也就无从去了解。如前所述,中短篇科幻小说主要以杂志为传播媒介,面向科幻爱好者,而这个群体有着自己所认可的专业性评价。关注这方面的专业评论,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国科幻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创作及海外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三、英语世界的科幻中短篇评价

英语科幻界对科幻杂志有着相对成熟的专业评价机制,大致包括机构性评价和独立评论者评价两个类型。最新一期科幻杂志发行后不久,这些平台和评论者就会发表相应的评价。下文主要介绍科幻专业书评的种类、性质、影响力以及重要评论作者的背景。

发表科幻杂志书评的专业网站主要有4家:科幻行业杂志《轨迹》(Locus Magazine)的短篇评论栏目(https://locusmag.com/category/reviews/short-fiction/),《切线》(Tangent)在线杂志(https://www.tangentonline.com/);《科幻评论电子杂志》(SFrevu)(http://www.sfrevu.com/)和Rocket Stack Rank(RSR)网站(http://www.rocketstackrank.com/)。这些平台定期发布对最新发行的科幻杂志的评论,并推荐其中的优秀作品。

《轨迹》杂志创刊于1968年,是英语科幻和奇幻小说领域的行业资讯与评论杂志,也是科幻出版行业内历史最悠久的顶尖杂志。由其设立的轨迹奖是世界级重要科幻奖项之一,被普遍认为是雨果奖的风向标。《轨迹》杂志的科幻书评在反映科幻和奇幻资深读者群的阅读取向上有较典型的代表性,因此非常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同类评价平台中影响力最高。在过去的10年里,《轨迹》杂志短篇评论专栏分别由特约评论家格伦•伯海姆(Karen Burnham),里奇•霍顿(Rich Horton),加德纳·多佐伊斯(Gardner Dozois),露易丝·蒂尔顿(Lois Tilton)等担任主笔。其中,加德纳•多佐伊斯是资深的科幻编辑,在科幻小说领域已经工作了30多年,曾在《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Asimov's Science Fiction)担任编辑20多年,也是年度最佳科幻小说系列的主编,两次获得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15次获得雨果最佳编辑奖(Hugo Award for Best Editor)。里奇•霍顿也是知名科幻评论家,美国三大科幻年选编辑之一,每年阅读上千篇科幻奇幻中短篇小说,写了大量的作品评论。


《轨迹》杂志官方网站截屏

《切线》杂志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于1997年推出《切线》在线(Tangent online),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推介中短篇科幻小说的网络评论平台,迄今为止发表了数千篇科幻评论,获得六次雨果奖提名和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提名。《切线》在线为科幻中短篇领域提供精辟深刻的见解,被誉为“科幻中短篇丛林里作品优劣美丑的一站式信息交换中心” (“one-stop clearinghouse for information 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in the short-story jungle”)。《切线》在线的评论员由资深科幻迷和科幻作家构成,虽然不像《轨迹》评论家在科幻行业鼎鼎有名,但大多深谙科幻题材,具有丰富的评论经验,他们的评论意见代表着更广泛科幻读者的见解。


《切线》杂志官方网站截屏

《科幻评论电子杂志》是科幻迷在线杂志月刊(a monthly fan/webzine),提供与科幻和奇幻相关的书刊、电影和其他媒介的信息与评论,致力于发现并向科幻迷推介最优秀的科幻作品。


《科幻评论电子杂志》官方网站截屏

Rocket Stack Rank网站(以下简称RSR网站)创办于2015年,定期收集11家主要科幻杂志的发表篇目,为每篇作品撰写简介和评论,致力于为雨果奖中短篇奖项的提名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更有意义的是,该网站还收集汇总其他评论者的推荐,建立起一站式“推优系统页面”。因其高效出色的工作,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却已成为英语中短篇科幻评论推优的信息门户集散中心。


Rocket Stack Rank官方网站截屏

独立评论者主要通过个人博客发表对科幻作品的评价。这些独立评论者都是资深科幻爱好者,他们长期坚持在博客中撰写科幻评论,并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评论媒体或平台,,从而在科幻评论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查尔斯·佩瑟尔(Charles Payseur)的Quick Sip Reviews (https://quicksipreviews.blogspot.com/),加里·托格内帝(Gary Tognetti) 的1000 year plan(https://1000yearplan.com/),保罗·弗瑞瑟(Paul Fraser)的SF Magazines (http://sfmagazines.com/ ),丹尼尔·豪瑟尔(Daniel Haeusser)的reading 1000 lives(https://reading1000lives.com/),杰森·麦克格里戈(Jason McGregor)的Featured Futures(https://featuredfutures.wordpress.com/)等。他们中的个别人还为一些科幻杂志和科幻评论网站供稿,如查尔斯·佩瑟尔发表过不少科幻作品,现在担任《轨迹》在线杂志短篇评论栏目的主笔;丹尼尔·豪瑟尔为《奇异地平线》(Strange Horizons)撰写过评论文章;杰森·麦克格里戈也是Tangent在线的评论者之一。

综合来看,专业评论应当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自律性要求:一是不仅阅读量大,阅读类型广,而且对科幻领域保持着长年累月的密切跟踪。二是具有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评价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依循于评价者心目中的标准做取舍,标准越客观明晰,评价就越有价值。三是撰写具有理性分析内涵的评价。评价要能指出作品的优点,还能指出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作者:王雪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幻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雪明、刘奕. 中国百年科幻小说译介: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2015(6): 28-33.

[2]三丰. 中国科幻何以快速走出去——专访科幻评论家三丰[N]. 深圳商报,2018-12-19.

[3]高茜、王晓辉. 中国科幻小说英译发展述评:2000—2020年[J]. 中国翻译,2021(5):57-64.

[4]王雪明. 中国类型文学“走出去”可持续性的思考[J]. 晋阳学刊,2021(3):30-36.

[5]刘亚猛、朱纯深. 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J]. 中国翻译,2015(1):5-12.

[6]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4th Edi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241.

[7]Venuti, L.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8-20.

[8]赵云龙. 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1936-2017)——基于英语世界“引进”与中国官方“外推”活动的对比研究[J]. 中国比较文学,2019(2):100-121.

[9]汪宝荣. 阎连科小说《受活》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英文书评的考察[J]. 南方文坛,2016(05): 60-66.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