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翰青(1905.9-1994.3)
中国科普作家网 2010-06-11 16:59
袁翰青简介
江苏南通人。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而后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深造,师从著名化学家亚当斯教授,发现了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1932年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3年底回国,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1939年,任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负责创建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并任局长,后就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195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秘书长,在兰州负责筹建分院。同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首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1956年,他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筹建科技情报所,建所后任代理所长。袁翰青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曾任全国政协第一至七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委,1955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袁翰青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他从30年代就开始发表科普作品,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任科学普及局局长期间,按照党和国家发展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极大的热情和饱满的工作态度,投身于科普工作中,切实成为新中国科普事业的领导者,科普活动的组织者,科普著作创作的身体力行者。袁翰青还是一位热心科普创作的多产作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通俗易懂、行文流畅、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题材广泛,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适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的优秀科普作品。尤其是晚年,在右手不能握笔,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仍坚持著述,写了大量科普著作及译著。如《溶液》、《糖的故事》、《铜的故事》、《氟的工业制造技术》、《硼烷的制备》、《化学重要史实》等,主编《科学技术情报工作讲义》,翻译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和《只有一个地球》等。可以说,科学普及事业伴随了他整个科学生涯的始终,是他获得科学成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他应该在中国的科普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推荐的科普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