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繁荣科普创作之科幻电影沙龙2019年第2期:从短片到电影,科幻导演如何炼成?

繁荣科普创作之科幻电影沙龙2019年第2期:从短片到电影,科幻导演如何炼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沙锦飞 2019-06-05 17:57

5月26日,曾获“水滴奖”的三部国产科幻短片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了展映及映后沙龙活动,这是繁荣科普创作科幻电影主题沙龙首次面向广大影迷和普通大众。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主办,北京幻影无限影视有限公司、北京银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映后沙龙以“从短片到电影,科幻导演如何炼成”为主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沙锦飞,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星河,《深空》导演、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黄石,《邮箱》制片人、微像文化影视开发总监姚叶,《地下室富翁》导演、北京时光磨坊文化传媒创始人查杉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并由银翼文化创始人马贺亮担任主持。

活动过程中,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西夏也赶来参加沙龙,作为观众与嘉宾进行互动,现场就如何创作受欢迎的本土科幻电影以及科幻电影中的科幻设定等问题进行对角度的探讨。很多观众冒雨前来,沙龙还吸引了不少来科技馆参观的小朋友,现场互动积极,反响热烈。

水滴奖作为中国专业的科幻奖项,设立于中国科幻大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发掘本土科幻作品和人才,“影片组”更以发现中国科幻电影新生力量为目标,向中国科幻迷和影迷推出极具创意和本土文化特点的科幻短片。本届繁荣科普创作科幻电影主题沙龙就选取了过去两年水滴奖获奖短片进行展映。

《深空》是一部太空惊悚题材的科幻短片,尽管没有完整的剧情,短片营造出的悬疑感却让人意犹未尽。故事讲述某宇航员在一次实验后,空间的紊乱所带来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邮箱》则巧用时间旅行的科幻概念,借助邮箱联通祖孙二人实现穿越,给观众带来既感人又极富想象力有的剧情,将简单科幻设定发挥到极致。相较于前两部作品,《地下室富翁》则是非常本土化的剧情科幻短片,灵感来一款本土手戏,作品围绕“缸中之脑”这一虚拟现实领域的哲学思辨展现了一名为生活所迫,一心挽回婚姻危机的黑客的故事。三部短片各有所长,从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不同侧面寻求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突破,都是以小博大的科幻佳作。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本次的沙龙,也希望现场的小朋友通过这些科幻短片激发想象力,产生对科学的兴趣。首先请水滴奖发起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沙锦飞老师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几部片子,之后我们在每部短片放映之前请主创先分享一下创作初衷和心得。

沙锦飞:我们现在有个误区,一说科幻电影一定大投入、高成本、高票房的,其实这些都不如先好好做故事。这三个短片,短小精悍,已经能够看到故事最核心的概念了,而且从讲故事的方式到特效的应用都是非常优秀的。我相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它们都可以变成一部院线级的科幻长片,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原因。

黄石:《飞向深空》是一部学生作品,主创团队都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做这部短片的动机很简单,既不是艺术上的探索,也不是研究一个大的课题。就是想做着玩,因为当时大家都喜欢科幻这个事情,那就想把它实现看看是什么样子。大家每年都会看很多科幻片,主要都是美国好莱坞的,特效、画面上都很好。但是在大学里经费非常有限,怎么用有限的预算做出一个不错的效果呢?大家可能都听说过5毛特效,是说经费太少,特效比较粗糙。今天我们这个片子不是5毛特效,是3毛特效(现场笑),大家可以先调整一下期望值再来看片子。

姚叶:《邮箱》这个短片的出品公司叫微像文化,5年以来一直在做科幻电影和剧集的开发。当时我们看到王亚南老师的一篇科幻小说《邮差》,很喜欢这个故事。一开始想做成长片,那时候是2016年底,离《流浪地球》的爆发还遥遥无期呢,如果做长片的话可能是新时代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了。之后我们还是决定先做一个短片,去做一下实验,也给长片做一个预告。短片是在美国纽约拍摄的,虽然拍摄摄时间只有4天,但是筹备,剧本、特效所有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主创和导演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当时还是学生,所以短片有大量英语对白。

查杉:《地下室富翁》是成本很低的科幻短片,我个人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因为比较喜欢科幻,所以从去年开始公司开始做这件事情。我写过三篇科幻小说在《科幻世界》发表,其中两篇觉得都不好实现,因为场景比较大。这也是现在国内科幻影视的一个问题,科幻作品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很多影像上的东西。拍这部短片我想尽可能用最小的成本去完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所以压缩到一个场景、一个演员,看能不能做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地下室富翁》。短片的背景是2018年春节期间流行的一个有现金奖励的答题游戏,我自己玩了觉得很有意思,这是短片的灵感来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事+视觉,科幻电影是双核驱动

主持人:做科幻短片确实非常不容易,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投资,但是又需要展现出超现实的效果,星河老师先说一说看完片子的想法。

星河:《飞向深空》的3毛钱特效绝对做出了1块钱的效果,但是用8分钟做叙事是有难度的,另外两部故事更完整,《地下室富翁》很有娱乐性,和都市生活很贴近,而且积极想表达一些东西。我觉得,在中国科幻电影刚刚起步的时候,不要拘泥于特效,应该把故事放在第一位。比如一个邮箱的噱头就延伸出一个故事,可能没有那么多科技支撑,但完全可以拍得很复杂丰满,像好莱坞类型片一样。可以举吴宇森导演的《变脸》为例,技术在现实生活可能难以实现,但就一个小小的变化,可以让故事变得很漂亮,邮箱就很适合这种。我们现在的电影,要用情感和观众交流,故事核很重要。

主持人:科幻小说关注文本的内容,电影则需要视觉转换,三位主创谈一谈,从创作到制作,视觉呈现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怎么克服的?

黄石:这个片子很短,主要部分有6分钟,却是非常困难的六分钟。短片做的时候还很早,2016年拿到学校的资助,2017年1月份做完。非常同意星河老师说的,故事核是任何商业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但科幻电影绝对是是双核驱动,除了故事核,还有视觉上的技术核。科幻电影之所以难做,是因为两点融合很难。一方面要有好故事,另一方面还有要有支撑故事奇观感、疏离感的场景,这需要经验。科幻电影从根本上说是浪漫主义的片子,和现实主义片子的区别是需要和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距离怎么产生就是第二个核。这个短片是一个200分钟长片《飞向深空》的其中一个片段,开工之后发现这个预算根本做不下来,干脆先做一个实验吧,先看一下视觉效果。其实大故事有7、8个角色,涉及人工智能、探案、悬疑,很复杂的一个故事。所以做完这个事情觉得,这个过程确实难,所以后来看到《流浪地球》非常激动,觉得把我的梦想实现了!

中国拍科幻没经验,但总得有开始

主持人:这三个片子里,我估计《邮箱》是投入成本相对比较高的,去美国拍机票来回估计要比另外两个要高,下面请姚总说一说。

姚叶:我一直觉得我们的预算很紧张,但是和两位导演比真的奢侈,我们大概花了不到50万。主创团队都是纽约电影学院的,最后才达到这个效果。我觉得没钱是所有中国剧组的问题,这不是我们主要的困难。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科幻核的问题,如何让科幻设定成立很难。短片中的邮箱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利用它穿越。但是开发过程中,我们咨询了很多物理学家,他们给我们出了一个“基于拓扑学如何操作时空、如何扭曲时间达到合理的穿越,传递东西”的科幻原理,后面我已经看不懂了,只是想说故事背后我们花了大量心血去研究的。另外一点,我觉得是文艺作品还是要能在情感上和观众达到共鸣,哪怕只是15分钟,如何吸引观众的心和眼,让他们关注人物的命运。找到这个故事我们花了一年时间,也换了编剧和主创,才找到能够达到这个效果讲故事的方法。其实最难的一点是经验的问题,现在中国除了《流浪地球》的剧组,还没有团队特别有拍科幻的经验,我们拍的时候更没有。所以拍短片的意义是希望能够用小的成本,快速积累拍科幻电影的经验。

别嫌科幻电影有BUG,没BUG的故事不一定好看

主持人:中国未来做科幻电影的话,《流浪地球》包括我们这三个剧组所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都能为之后的科幻电影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力量。刚刚姚叶提到科幻电影的核心设定问题,在这方面确实能够为很多人起到科普和引发兴趣的作用。比如《邮箱》里面所讲的,通过邮箱进行“穿越”,其实说的是“外祖母悖论”的事,那围绕这个设定想问问沙老师和星河老师,有其他可解读的空间吗,它是否严谨?

沙锦飞:这个是一贯以来大家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时间旅行到底能否实现,包括外祖母悖论。我个人理解,纯粹的时间旅行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沿着时间向前走回到过去,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对整个空间造成影响,这空间的扰动可能会导空间的坍塌。我是持一个怀疑的态度但是我认可空间上的跨越,位移上所谓的穿越是有可能实现的,《邮箱》的科幻设定是符合我个人理解的,它是通过空间的转换达到时间上的超越。

星河:关于刚才姚总提到的,物理学家给《邮箱》提的建议的,曾经有一篇很严谨的论文,有个科学家严谨论证了在不违背因果律的情况下,存在可以进行时间旅行的可能。但是这样的事件,不违反相对论,有可能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时间在任何物理学公式里都是没有方向的,只有在热力学第二定律里时间是矢量,是有方向的。他还证明了:一个能够时间旅行的世界是不稳定的。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学到很多科学知识。第二个,每一个科幻电影的科幻设定都是有漏洞的,很多科幻设定很严谨的故事但是并不好看,不要太过纠结这个问题。另外,给大家推荐两个作品:《回到未来》,还有一个雷·布拉德布里的《一声霹雳》,很有意思。

把握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科幻电影需要“佯信”

主持人:《复联4》里也有时间旅行,而且还把科幻经典《终结者》《回到未来》戏谑了一遍。《深空》里除了科幻设定,还有很多写实的感觉,前面有神州5号的发射,还有杨利伟的新闻。想问黄石老师,你在做设定的时候,是怎么把幻想的一部分和既有的科学成就结合起来的?

黄石:其实电影艺术是把纯虚构的东西或者表演出来的东西让大家相信是真的,这在电影里叫“佯信”,科幻电影特别需要这个。明明知道是假的,但是我愿意相信,所以导演、编剧需要“做些手脚”。科幻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神话,把神话讲得让你相信,特别需要“佯信”。其实我看《复联4》有点看不进去,这个人脸是蓝的,那个人脸上是紫的...所以我一直没进入到“佯信”的状态里。当时看到杨利伟的新闻,觉得可以增加“佯信”,所以就用了,其他的道具、化妆,都是尽可能营造真实感,我比较反感科幻电影为了特效而加特效。我很喜欢诺兰拍的电影,恰好把握了戏剧冲突和佯信感、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平衡。

“本土化”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主持人:我们看《流浪地球》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虽然是科幻电影,但是里面的细节都是可信的,容易让观众进入到故事中。查导的片子更放飞一点,是虚拟现实还是平行世界?背后的科幻设定是怎么样的?

查杉:科幻设定就是虚拟现实,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关于“缸中之脑”的哲学思考没法证伪,但是由此产生了很多文艺作品,当然最典型的就是《黑客帝国》。当时我想把它应用到一个本土化、现实化的场景里,发现有一段时间这个游戏挺火的,我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故事就是一个主人公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他用黑客技术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修改,最后玩大了的故事。另外一点,一提到科幻电影,大家就会想到好莱坞的大制作,但是有些它的科幻的内核不见得多深刻。我很喜欢《彗星来的那一夜》这部电影,是一个小成本的科幻片,涉及到量子力学,讲平行世界的。几个话剧演员在一个别墅里面,一周就把片子拍出来了,这个电影非常值得我学习。所以我就是想尝试一下,用这样的成本,把故事简化到一个场景、一个人看能不能实现,当然这个尝试也为之后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个拍成长片的计划。

主持人:这几个短片除了科幻设定,还有你会觉得和中国的社会关联度很高,比如查导的《地下室富翁》,根据一个游戏产生灵感,映射出社会对财富的一种期待。接下来几位主创可以聊一下,结合着科幻本土化的问题,在前期故事开发的阶段是如何和现在的观众进行对话的?

查杉:从小就看科幻小说,觉得中国比较缺乏本土化的故事,有点遗憾,希望看到更多,也想尽可能做一点尝试。原来一旦科幻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是外国名,就有一种疏离感,觉得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地下室富翁》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当时那个游戏很火,我自己也玩了,一个月还赚了6000块钱,之后就写了这个故事。包括《流浪地球》里的校服、交通委播报的声音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我觉得这是能快速和观众拉近距离的一种方法,这种设计很有必要。

比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打动人心的情感

主持人:《邮箱》设计了国外的背景,这个设计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聊一聊微像文化在做科幻故事开发的时候本土化的经验。

姚叶:王亚南老师的小说发生在英国伦敦,主人公穿越到维多利亚时期,但是由于我们预算有限,没能租到这种建筑风格的场地。所以我们选择了华工的形象,当时华工生活比较艰苦,想要得到生活上的改善,把主人公换成华人更好一些。其实拍这个短片是为了拍长片,觉得还是一定要把国外的背景拿到中国来,本土化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是把他放在什么样的人物身上和环境去讲故事。很感谢《流浪地球》消除了中国科幻的违和感,实际上当中国的观众去看外国的科幻片没有什么理解的障碍,所以我觉得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找到联通所有人情感的故事,找到一个能打动人心的人物和情感核。这可能不是单纯本土化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和编剧都要努力的方向。

将中国文化置于科幻语境下叙事是本土化的关键

主持人:《深空》从演员的选择和整体的视觉理解上没有任何障碍,也请黄老师聊一下当时的设想。

黄石: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科幻电影里出现中国人面孔大家就笑场,其实《流浪地球》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努力,每一版都有改进。一方面它一脉相承了刘慈欣文学的情感内核和文化内核,它的基础是扎实的。另外就是剧组服化道的用心设计。所以,本土化是两方面,一是有情感层面,情感的东西是建立的文本上的,只有当科幻文学繁荣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影视开发,才能基础扎实,用中国人情感讲中国人的故事。另外一方面是,就是视觉层面,这需要美术工作人员做努力。

主持人:三位主创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本土化反而不是一个特别需要顾及的问题。

星河:我对本土化不是很认可,因为当你刻意去强调本土化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做科幻电影的这种联系可能会加大创作难度。其实国外《一封陌生女人来信》《嫌疑人X的献身》,把故事核拿过来,中国也翻拍的很好。所以,我觉得只要文化、情感是中国的,那么本土化就完成了,不用过多强调。

沙锦飞:本土化是科幻电影最让人揪心,也最纠结的问题,科幻毕竟是西方舶来的外壳,这个外壳怎么装上自己的故事,才能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本土化是中国人在科幻语境下的行为和道德准则,这些可能都和西方有所不同,都是限定的。因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根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中西方英雄的塑造肯定是不同的。我觉得本土化最关键的一点是怎么样把中国的文化放到科幻的架构去叙事的问题。

主持人:科幻是基于科学加幻想的东西,它一套美学、世界观,是通过好莱坞影片传播到全世界的。《流浪地球》火之后,大家也在思考我们的电影怎么拍,中西方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

西夏: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回归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不够本土化其实是不真实的问题,让人觉得很假。这不是科幻电影本身的问题,拍得不好的电影,情感逻辑、科学逻辑、行为逻辑都有问题。我觉得要知道我们创作的本质不是在学别人,不是在模仿别人,而是找到中国人的痛苦,中国人的情感和生活。

主持人:一句话总结西夏老师说的就是,科幻电影拍不好不要拿本土化当幌子。

姚叶: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想要解决的是制作层面的事,因为目前中国科幻电影还没有达到基本的行业要求。我小时候学校不太重视科学教育,没有培养、启发思考的能力。我觉得这一代小朋友的教育已经不一样了,我希望等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到能够评判电影好坏的时候,中国的制作水平已经跟上了。我觉得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不用讨论本土化的问题,而是讨论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如何产生影响力的问题,这是在未来思考方向。

 

-----------现场提问环节-----------

现场提问:我是一个专职的编剧,我的制片人问我,如何做出让中国观众接受的科幻电影,中国的科幻电影和美国科幻大片有什么区别?

黄石:中国和好莱坞的大片到底有什么区别,看了《流浪地球》之后,很有感触。好莱坞的片子是在好莱坞制片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中国的片子是另外一套体系。投资人在看观众买不买帐,这可能会卡死99%的科幻立项。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状,投资人是追求市场稳健,追求资金保险,基于投资理念去做科幻,科幻一定是投资风险比较大的一种类型。我觉得做科幻是一种情怀,一种兴趣。从我个人世界观出发,我认为世界不是由英雄推动,是由科学推动。在外国的教科书上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说他见了什么人,而是写他带回了什么种子,种子改变了。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有这样的格局,是因为有现代科技,有西方工业革命。我觉得中国要发展,就要摒弃一种以强调个人政治为核心的历史观,应该拥抱一个更加宏大的、更加客观的机制,就是求实求真,才能剥开眼前的迷雾,这是引发大科学家兴趣的载体。

姚叶:科幻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类型,它是和另外一个基础类型相附和,比如科幻冒险、科幻爱情、科幻悬疑,最重要的是抓住另一个主要类型。把这个基础类型做好,科幻的元素绝对会给故事加分的。把故事和科幻创意、科幻世界观和科幻设定结合好,是我认为如何做出抓住中国观众科幻电影的答案。

现场提问:都说科幻科学不分家,科学知识怎么转换成小朋友能听懂的语言?

星河:科幻和科普有重合也有差别,刚刚我提到科幻作品里面有bug,我们应该主要关心它的故事,它能激发小朋友的兴趣,但是不建议从里面学科幻知识,因为不够严谨。科普作品就一定要非常严谨,还要把深邃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这是适合小朋友的。我也说一下刚刚《流浪地球》的问题,这个观点最早是阿西莫夫提出来的,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带着地球逃亡,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动力离开,另一个是仍然需要太阳的能量。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不依赖太阳能而有足够的核能,来维持我们的文明,同时又有足够的能量离开,那我们的星球可以去宇宙各处游历。那么这个星球作为一个家园可以世代使用,因为它不再不依赖于任何一个恒星,不用被动得流浪,可以主动游历。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很大,我要去看看。

主持人:我补充一句,《流浪地球》里说的要带着地球去流浪,是因为中国人家园情深。这一点其实是针对现在中国观众面对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的接受度来讲,一个非常明确的宣发策略,它不是创作词语。刚才星河老师也说,这个概念是阿西莫夫提出来的,那其他的科幻概念也可以用市场语言转化出来,核心还是刚才西夏老师说的,首先想的是如何让故事成立,情感成立。

西夏:最后,可以给所有小朋友安利一下《神秘博士》这部科幻剧,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同样情感上也非常感人,故事绝不枯燥,能够。为小朋友们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