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又一颗充满幻想的大脑休息了——怀念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获得者金涛

又一颗充满幻想的大脑休息了——怀念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获得者金涛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吴岩 2024-03-08 09:39

20世纪七十年代末,科幻领域酝酿着从鲁迅先生开始倡导科幻文学之后的第二次革新。这一次,作家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到文学复苏的强大动力,希望科幻小说能跳出科普的范畴,从更广泛的时空里反映人类的生活状况。在早期围绕着《十万个为什么》编写者形成的中国科普作家群中,叶永烈、萧建亨、童恩正、刘兴诗等纷纷把写作的重点转向科幻。而早就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郑文光,也恢复了创作。大家从心中希望科幻小说能跳出儿童文学的狭小范畴,变成成年人喜爱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作品。但是,理念归理念,想法归想法,怎么能落实到创作之中,还需要更多努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金涛的名字突然出现在科幻读者的面前。

金涛1940年出生,安徽黟县人,毕业于九江市第二中学。20世纪60年代,金涛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央党校任教两年。此后,担任《光明日报》记者26年。20世纪70年代,他曾经参与过鲁迅研究并跟孟庆枢共同出版过《鲁迅与自然科学》等著述。在这个时代,他还认识了科幻作家郑文光,并有过很密切的交往。他对新闻工作的钻研,让自己能敏锐地发现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深究其中的问题,写出重要的报道。例如,在《邓小平文选》中提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根据他对傻子瓜子问题的报道所进行的批示。

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金涛对科技和文化等许多领域进行过报道,采访过许多行业名家。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之后,他立刻跟自己北大的同学王逢振、孙少伯、李夫珍等共同开始了海洋出版社的科幻编辑工作。在他的直接主编或参与主编之下,海洋出版社出版了《魔鬼三角与UFO》、《科学神话》《中国科幻小说大全》《在我消失的世界里》《科幻海洋丛刊》等许多科幻作品,这些作品是在十年文化停滞之后,国人第一次打开窗户,看到的英美和苏联等国家的前沿科幻作品,也是第一次看到的对本土原创科幻进行的总结。上述图书对中国科幻的大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让人看到了科幻产业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1980年春节,面对科幻小说尚处于小众时代的现状,他果断地在《光明日报》开大半个版,邀请当时的四大名家郑文光、萧建亨、童恩正和叶永烈各自发表了对未来发展的期许。这个专版给科幻作家极大的鼓舞。而他自己也在这一年推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月光岛》。《月光岛》是一部生命科学跟中国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科幻现实主义或社会派科幻的一个早期代表作,科幻作家郑文光为这篇作品还撰写了很长的推荐文字。

多数作家在一个领域中的耕耘是渐进的。但金涛进入科学文艺领域的过程则是具有爆发性的。就从70年代末开始,他就跟中国的科学文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写作遍及科幻、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学散文、科学报告文学等许多领域。其中有名的除了《月光岛》《人与兽》《马小哈奇遇记》,还有《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大地的眼睛》《魔盒》。后面的三部作品分别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和一次周培源奖。

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组建,金涛成为第一个进入南极的中国记者兼作家。在那个年代,进行极地考察跟进入太空一样艰难。参与者不但要身体过硬,还要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干。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的金涛被选中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写作了大量报道,获得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给记的二等功,后来他还获得了全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针对南极考察的过程,他还撰写了电视连续剧《长城向南延伸》,据他所说,演员张国立就是在这个剧作之后才来到北京,开始了全新的发展。

南极归来之后,金涛进入科普出版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在那样的年代,中国仍然面临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许多任务。金涛在出版社进行了大量改革,鼓励大家不要仅仅为了挣钱,出好书才是最重要的。他对作品的好坏很有高的标准,看到不好的稿子,常常生气得不得了。他在任期间培养了一批骨干编辑和出版工作者,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普科幻作品。此后,他接替郑文光担任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并最终担任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直到退休以后,他还获得了第一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奖。在创作方面,他的《奇妙的南极》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1990年他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的“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6年获得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授予的“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金涛不但是科普科幻创作的大家,也是理论研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2006年,他感受到了科幻跟创新之间紧密关系,提出应该把科幻与民族自主创新联系起来。最终,这个想法变成了中国科协的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白春礼、郭传杰、王渝生、刘嘉麒、殷之光、张会军等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我们还通过报刊对数百位读者进行了调查。郭曰方、郑培明和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全体成员都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研究。这一研究给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全新转型,提供了基础。


金涛老师(左)与笔者(右)

我跟金涛老师的结识虽然很早,但深入交往还是借助共同完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工作之后开始的。在郑文光生病不能自理之后,我们的会议主要是由当时的副主任金涛组织,在郑文光家召开。那时候经常参加会议的有冷兆和、宋宜昌等。金涛对老同志特别尊重,这也可以表现在他跟北大学习期间与侯仁之教授结成的友谊中。此后多年,他虽然在工作在新闻和出版行业,但自始至终跟老师一起工作,共同整理了老师的许多著作和文献。此后,金涛接任郑文光担任主任,经常参加会议就有郭曰方、郑培明、星河、杨鹏、杨平、韩松等。我长时间出国讲学之前,跟金涛老师提出不再担任科学文艺委员会的职务,他虽然并不乐意,但还是表示同意。而当我回国之后,他马上找到我,说服我恢复委员会的职务。被他劝说不过,我重新担任了副主任委员。据我所知,他几次推举我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和科学文艺委员会的主任职务,有一次还为此跟协会大佬们争吵起来。但所有这些,他都没有跟我直接说过。我们能听到的,是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直言劝告,跟他的新闻报道、企业管理风格一模一样。对我们来讲,当时听着刺耳,但过后想确实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的思考。

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大家对担任群团管理职位已经有点退缩。毕竟写作是个人的职业,太多的外部事务会造成时间的流失,作家们会认为损失的是自己。但金涛老师却觉得,我们都应该对整个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特别是像我,那么早进入这个行当,更应该多多付出。毫无夸张地说,我就是在他的手把手培养之下逐渐学习到了怎样去争取带动他人、怎样做好协会的管理。他常常跟我讲,应该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做事情应该未雨绸缪和大刀阔斧,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要把握好自己,要有耐心去等待未来的改变。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其他年轻人,也在他的主持和带领下逐渐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当然,在鼓励我们付出的同时,他也要求我们要多写多作。他反复告诫我要加强创作。

金涛老师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不公正和不健康的事情从来嫉恶如仇。他对国家的发展和成熟抱着无尽的期待。退休之后,他还多次在各种会议上直言,要继续推进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他所创作的具有科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科幻小说、提出的科幻应该是民族自主创新的观点,以及他对科幻出版和协会组织方面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普和科幻发展的史册。

2003年,在郑文光去世的时候,《科技日报》尹传红主任曾经邀请他写一篇文章进行悼念。他的文章题目就是《一颗充满幻想大大脑休息了》。现在,他的那颗充满幻想的大脑也进入了休眠。我们这些后来者感到无比悲痛和惆怅。面对今天繁荣昌盛的科学文艺事业,面对他曾经积极投入、希望大力提升的科普科幻工作,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状况和艰难无比的未来发展道路,我们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导向者和帮扶者,我们多么希望他还能在自己的身边继续保持对面的关注和支持!

这两天我时常在想,当我再次回到北京,再次走过北京天通苑那片有着三十万人的居住区的时候,还会看到他最后的消瘦身影吗?他曾经那么强壮的、敢于闯荡南极的身躯,变得如此瘦弱是不是操劳过度的结果?听家人说金涛老师是静静地离去的。这种寂静是对我们放心还是不放心?八十多年里,他一直激荡活跃着的那颗属于中国新闻和写作与出版事业的大脑从喧嚣走向寂静之后,我们自己的人生中也好像失去了一部分感性的东西。这份东西随着他的离去被无情滴凝固起来,跟随月光岛上的外星人离开了地球。

金涛老师会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作者:

吴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拟刊发于《科普创作评论》2024年第1期,以最终印刷稿为准。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