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世界科幻动态】科幻“短作品”的进击之路——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从业者访谈录(制作篇)

【世界科幻动态】科幻“短作品”的进击之路——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从业者访谈录(制作篇)

世界科幻动态 ​张子瑞 2024-01-02 19:52

2023年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备受瞩目,《流浪地球2》电影和国产《三体》电视剧带给观众震撼的视听体验。与此同时,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的制作水平也日益提升。在这个充满创意和技术突破的时代,采访者邀请了6位在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制作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代表人物进行了专访。他们将分享制作科幻作品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挑战和创新方向。本次访谈将深入探寻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的制作过程和艺术表达。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为读者揭示科幻作品创作的幕后故事和制作技巧。

采访者:中国科幻太需要一个综合的发展平台了。蓝星球都实施了哪些项目和计划,采用了哪些合作机制、先进技术?

王真峥: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真正的序幕,是在2018年长春电影节上拉开的。那年我们举办了一场科幻与科学相关主题的高峰论坛,江波等科幻作家以及张双南等科学家参加了这个活动,反响非常好。后来我们决定做一个独立的科幻电影节,要与所有非类型化的综合性影节区分开来。巧合的是,2019年也正好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做科幻电影必须要依托科研,依托高校以及电影工业方面的科技力量,所以我们选择了南京市。通过与南京市有关单位的沟通,我们决定在牛首山举办第一届蓝星球科幻电影节。选择牛首山也是有寓意的,对于东方文明和东方智慧而言,它具有象征意义,它有别于好莱坞式的话术和模式。我们做一部自己的科幻电影,它必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希望把东西方的智慧、技术发生的交锋和交融,嵌入电影节本身的寓意里。

我们邀请了一些重要的科幻奇幻类电影节的创始人来到牛首山参加第一届论坛,包括伦敦国际科幻电影节的路易斯·萨维(Louis Savy)和西班牙锡切斯国际奇幻电影节的策划人葛洛丽亚·费尔南德斯(Gloria Fernández)等,从电影节创立伊始就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叙事风格。

在征片量方面,前三届都没有突破300部的大关。2022年我们突然征集到了3200多部影片,创历史新高,征集量是之前每届的十倍以上,而且其中90%为国际影片,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再加上前几年的数据,总共有约3800部影片,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评委团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中国金牌监制与策划王红卫老师领衔。我们还有意识地构建了自己的导师团,导师团主要负责指导入围项目的主创,尝试应用新型虚拟制片技术进行科幻影像创作。我们创投评审团队中有许多重要导演,比如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陆川,从2020年第二届到今年(第四届),一直担任创投评审。在第二届,我们有意识地从科幻的主题往外做了一些拓展,在12个终选作品中,我们总共签约了4部电影。其中,《雄狮少年》的出品人张苗签约了张大尉导演的《太空春运》,影片正在制作中。

第二届电影节,我们还拓展了诸如“科幻赛博跑”等活动,将科幻元素与健康、体育、旅游相结合,目的是丰富科幻产业业态。虽然这两年大家觉得科幻很火,但在中国它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所以需要拓展科幻的边界,与其他行业相互赋能。


图1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海报
(图片来自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官网)

我们有针对性地与公司合作普及先进技术,去年同博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应用虚拟拍摄技术[1]。虽然博采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目前国内影视行业对虚拟拍摄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广泛。所以在蓝星球平台上,我们就聚集了学习能力最强、最愿意接触新技术的一批创作者,他们都是面向未来的人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与博采有了合作的契机,有内容的支撑,才能体现出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优势。

我们从双方共同入围的10部创投影片中挑选了5部,博采为这5部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包括所有制片流程的费用、选手的差旅食宿等。以往的创投只需要导演用PPT进行讲解,而本届创投在博采的支持下,导演们可以使用“视觉预览”技术,提升了展演效果,同时这对于新导演而言也是一次能力的测试。我们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努力为中国科幻影视撒下火种。

张翔鹏:我的《幻伶》项目,很荣幸入选了与博采合作的5部“视觉预览”短片之中。《幻伶》是一个混搭了赛博朋克和川剧元素的短片。我按照自己的剧本,把它做成了一个不到10分钟的虚拟拍摄短片,如果投资方觉得有潜力,也可能往长片的方向发展。

虚拟拍摄技术与传统拍摄技术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它有特别高的摄影自由度。场景师会先用UE4[2]搭建一个虚拟的场景,然后在这个虚拟场景中完成演员动作捕捉,动作捕捉之后将生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导演再任意选择摄影机位置进行画面调整。


图2 《星球大战》真人剧集《曼达洛人》使用虚拟拍摄技术
(图片来自Unreal Engine虚幻引擎官网)

这样的流程对于拍片有特别的优势,它能提前把我们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呈现出来。尤其对于科幻类的作品,视效是重头戏,导演在前期很难凭空搭建一些东西。我觉得不只限于科幻类型片创作,动作片、奇幻片这种需要大场景搭建的作品,都可以提前用虚拟制片把影片的镜头机位、布景的效果大致确定,这样可以节省特别多的成本。我现在了解到的大项目,基本上都会先用虚拟拍摄来完成预览工作,然后再进行制作。

博采的演示片《诞辰》把LED屏幕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但LED屏幕的优缺点非常明显,好在所见即所得,只要在前置将数字资产(例如虚拟场景、道具等)设计得好,很快就能出现画面,这节省了很多后期的费用。这对主创团队尤其是导演的要求会更高,因为这意味着后期改动的空间会更少,需要提前确定的设计内容会更多。此外,LED屏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屏幕质感不够好,如果大量采用大景深的镜头拍摄,那在院线级的屏幕上播放时可能会有间离感。目前博采研发的抗摩尔纹技术已经很好地提高了画面质感,相信未来在AI技术的加持下,LED屏幕的应用空间会更加广阔。


图3 《诞辰》拍摄花絮
(图片来自博采传媒官网)

采访者:如何看待AIGC[3]的崛起,AI会为影视行业带来什么?

王真峥:影视工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新技术的革新,如果说之前的技术主要是在“手段”和“介质”上对行业产生影响,那么随着ChatGPT等AIGC产品的问世,创作主体则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今后,从剧本到视听,很有可能一部分来源于人的独创性,另一部分则是算法的综合性。这对整个行业的流程和效率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还是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是服务于创意和内容的。希望在AI的辅助下,降低重复性劳动,提升效率,但不希望看到模式化的表达越来越多。或者说,在算法的映衬下,人的创意独特性、自由意志的思想性会越来越珍贵。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观众并不会因为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而高看创作者一眼。如果AI生成的声音或者视频效果不如真人演绎得自然,那就没有必要在作品中出现。

所有的技术都必须符合电影创作规律本身的要求。如果创作者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意,并且需要用到某项技术,那么这个技术会恰如其分地介入。现阶段的AI技术对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影响并不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张翔鹏:我曾经尝试使用AI生成概念图,但效果并不理想。即使输入了很多关键词,效果也很难控制。一是可能我使用的AI软件级别较低,二是因为我想要实现的效果是国风赛博,相对来说比较少见。目前AI在模仿能力上很出色,但在创新层面还非常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AI技术会越来越发达。我也用ChatGPT来写剧本,快速生产出一个标准化的故事,类似于《星球大战》这样经典的太空歌剧。但如果想要尝试一些新的写作风格,我觉得AI暂时还做不到。

最近我看了一个全AI制作的短片《石头、剪刀、布》(ANIME ROCK, PAPER, SCISSORS),非常厉害。很接近《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里面的某些特别的画风,这套技术成熟后,它能够对动画,甚至对某些特效有很大的影响。

Wonder Studio(AI视频制作软件)可以一键将真人演员替换成3D模型,省去了动作捕捉及匹配的时间。虽然目前的精细度不够,但未来一定会成为特效电影制作非常大的助力。

整体而言,AI技术对于整个传媒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门槛。作为一个普通的创作者,我是能从中受益的,它打破了很多技术壁垒,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尽管暂时会造成一种恐慌,但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图4 《石头、剪刀、布》花絮与《爱,死亡和机器人》画风相似(官方剧照)

布玛:我们希望在保持视频时长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内容的质量和精度。现阶段人工智能产出的视频效果,音乐、转场,还有一些情绪的表达上,还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还没有使用AI技术。

[1]虚拟拍摄技术是一种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中进行电影拍摄的技术。拍摄这个镜头所需的各种元素,包括场景、人物、灯光等,全部被整合进了电脑,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在计算机上“指挥”角色的表演和动作,任意角度调度镜头,不受实际场景的限制。

[2]UE4指虚幻引擎4(Unreal Engine 4),是一款由Epic Games开发的实时3D图形渲染引擎。因其具有先进的渲染技术和物理引擎,可以支持高度真实的视觉效果和交互体验,现在常被用于虚拟拍摄平台。

[3]AIGC全名“AI generated content”,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生产内容。具体可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生成扩散模型和大型预训练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已有数据寻找规律,并通过适当的泛化能力生成相关内容的技术。AIGC已经成为继PGC和UGC之后新型的内容创作方式。

受访者简介:

王真峥: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发起人、首席内容官。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助理。

张翔鹏:青年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科幻Fans布玛:B站知名UP主,专注于科幻短视频领域。曾获优酷“最受粉丝喜爱创作人奖”、网易“年度态度风云作者”等。

采访者简介:

张子瑞,独立科幻导演,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